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4日
“娃娃书”的记忆
文章字数:1,400
    傍晚, 我和妻子、 女儿到洛邑古城游玩, 偶遇到了一家早已不常见的连环画商店, 各种老物件琳琅满目, 粮票、 钱票、 像章、 老旧书刊等颇让人怀念, 但最多的莫属 “娃娃书” 了。不仅有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 也有描写英雄人物的 《杨家将》 《江姐》 , 还有反映近现代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 《铁道游击队》 《地雷战》 等等, 题材繁多、 品种齐全。女儿在一旁津津有味地驻足浏览, 问长问短, 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 也把我带回到了儿时时光。
  我出生在 20 世纪 70 年代, 那时生活物资匮乏, 文化产品也是少之更少,那个时候孩子们的生活, 就是上学、 玩耍,“放养” 居多。家长们基本上也管得很少, 他们平时忙于地里劳作, 少有时间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每年下半年开学前, 有些家长好像 “例行公事”才会问一下今年是升学还是留级。在他们心里, 仿佛升学了就是学习好, 留级了就是学习差, 升学了很高兴, 留级的有时难免要挨训挨打。
  那时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玩耍, 各种自制的玩具也很多, 用废纸折的面包、 嫩柳枝做的口哨、 竹竿做的水枪、 玉米秆做的风车、 木头做的陀螺, 一切都是快乐的、 自然的、 纯粹的。
  记忆中, 最深刻的精神食粮要属“娃娃书” 了, 伴随着我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娃娃书正式的叫法应该是连环画, 一般称为小人书, 因为看的人小孩占大多数, 所以我们都管它叫 “娃娃书” 。虽然叫娃娃书, 喜欢看的可不只是娃娃, 也同样有很多大人也喜欢看, 甚至会整套整套的收藏。家里有孩子上小学的, 都或多或少有一些, 少则几本, 多则几十本。而我家有一抽屉,应该也有几十本, 心里美得很, 有时还在同学面前炫耀一下, 觉得脸上有光。
  说起家中 “娃娃书” 的来历, 有的是我找亲戚朋友死皮赖脸讨来的, 有的是用偶尔拿到的零花钱几分、 几角买的。书的价格也从开始的几分钱到后来的几毛钱, 也算是见证了中国社会时代的进步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上学的时候,我基本上都会带上一两本, 和其他同学一道分享, 互相对换看, 甚至有时候将“娃娃书” 夹在课本里, 躲着老师偷偷看。那时, 学生们经常聚在一起互相分享交流, 说着自己喜欢角色的故事, 像推销员一样向小伙伴们推荐书目,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起畅游在书中故事所编织的童年梦中。
  “娃娃书” 书里最具经典、 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就是绘画风格。也许是画家嫉恶如仇, 也许是本该如此, 到现在我印象中书中英雄人物的形象都比较高大英俊, 反派角色都是尖嘴猴腮, 一看就不是好人的形象。除了好看的图画,书中的故事仅让我学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或许是印象太过深刻, 书中西游记孙悟空、 隋唐程咬金、 杨家将穆桂英、 铁道游击队队长刘洪英勇等人物形象、 精彩故事, 依旧记忆如新让人难忘, 故事中传递出的勇敢忠诚的精神, 也始终激励着我。
  有一年冬天, 我偶然在旧物市场上, 发现有一位老人在地摊上摆了些“娃娃书” , 让我倍感惊喜。我担心被别人抢走, 急忙凑了过去, 然后挑挑拣拣选了一些品相好的, 自我觉得有收藏意义的, 然后拿回家给上幼儿园的女儿看, 让女儿也感受下父亲童年的欢乐。女儿从没见过这样的小书, 有图有字,拿在手里高兴得不得了。我一边翻书,一边给她讲书里的故事、 讲我自己童年的故事、 讲她成长的故事, 渐渐地她也爱不释手。后来, 为了不让图书受损,我还买了专门封存的塑料袋, 将书塑封保存了起来。
  如今, 书店里很难寻到这些小巧精致、 活泼生动的娃娃书了, 它渐渐从人们的视“中淡出, 成为了收藏的老物件, 留给人们的是怀旧与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