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23日
非洲大陆上跳动着的一颗中国“铜”心
—记中铁资源华刚矿业副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部长陈兴海
文章字数:2,752
  从一名普通员工到技术带头人, 再到世界级特大型铜钴矿企业副总工程师……陈兴海13年坚守海外矿山一线, 用坚毅和执着传承工匠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 创造了突出业绩, 今年5月, 他被评为中国中铁第八届劳动模范。“尽管离开生产一线岗位很多年了, 但有时间我还是照样去现场, 围着采矿厂、 球磨机转一转, 这样心里才踏实。 ” 对于中铁资源华刚矿业副总工程师、 生产技术部部长陈兴海而言, 是璀璨的矿石照亮了他的梦想, 一块块阴极铜铜板映射出他的不凡“匠心” 。
   实干担当的 “主攻手”
  2009年5月, 刚刚从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不久的陈兴海, 踏上了非洲这片沃土, 来到素有 “世界地质博物馆”“中非宝石”之称的刚果 (金) , 成为华刚矿业筹备处的一名技术人员。
  当时, 华刚矿业项目正处于可研阶段, 现场只有几个中方技术人员, 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陈兴海与很多人一样, 住进了临时搭建的板房, 顶着烈日风沙, 蹲在矿区现场吃硬面包喝凉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 他们连续吃了一个月的面包, 从矿区现场回来饥肠辘辘, 翻箱倒柜找到一小袋米和几个罐头, 用电磁炉做了一顿米饭, 炒了一盒罐头配辣椒,这就是他们当时最美的一顿 “大餐” 。多年以后, 提到这些事, 陈兴海笑着说:“这都不算啥, 心中有梦想, 再苦也是甜。 ”
  生活的艰苦, 对陈兴海来说算不上什么挑战, 真正的挑战是那一次次让人心跳的项目 “闯关” 。2010年, 为了验证生产工艺流程, 需要开展选矿连续扩大试验, 要求采集样品量不少于30吨。对于尚未开发的矿山来说, 能否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至关重要, 一旦钻孔设计或施工出现失误, 几十万美元的投资随时都有可能 “打水漂” 。“绝不能让样品采集半途而废, 更不能让公司的投资白白地打了水漂。 ”作为勘探现场技术负责人的陈兴海暗暗下了决心, 开启了陀螺般一样的工作模式, 白天盯在现场与钻探队伍分析采样情况, 晚上点灯熬夜分析数据, 查阅资料, 优化方案, 两只眼睛经常红红的, 那段时间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有一次, 某个钻孔正好位于矿区破碎带, 施工难度特别大, 中途几次塌孔和卡钻,设计孔深260米, 好不容易打到255米深度,但仍未见矿, 施工方当即表示放弃钻探, 所有费用将由公司承担。如果这个时候放弃钻探, 无异于给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项目部雪上加霜。陈兴海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 拿出所有的技术资料, 通过认真观察, 分析研究地层岩性和矿化情况后, 说出了一句让现场所有人震惊的话:“再打10米, 不见矿的所有后果我负责。 ” 施工方负责人当场就急了,毫不客气地说,“再打10米不见矿, 1米也不多打了, 如果出现卡钻和塌孔, 由你陈兴海全权负责。 ” 结果, 第二天一早, 天还没亮, 施工方技术负责人兴奋地给他打来电话,“见矿了, 见矿了! ” 事后得知, 这个孔见矿深度为262.45米, 而且矿化情况非常好, 最终孔深291.68米, 实际取样重量达3吨。
  多年以后, 再提到这件事, 仍有不少人赞叹,“陈兴海就是厉害! ” 大家所不知道的是, 这一切, 既来源于他持之以恒的技术钻研, 对地质情况了如指掌, 也来源于他关键时刻, 敢于担当的勇气。
  技术革新的 “魔术师”
  “既然选择了矿山, 选择了采矿技术行业, 我就把心交给了这, 就会铁下心来学好技术, 用好技术, 发挥好技术的最大效益。 ”在陈兴海心里, 一直有一个心愿: 让技术革新为企业助跑。多年来, 他为了这个心愿,紧盯矿山采选”的技术难题,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革新, 一次次跨越技术鸿沟, 成了华刚矿业生产一线有名的技术革新 “魔术师” 。
  2015年11月, 华刚矿业正式投产。按照最开始的设计, 地质取样与其他很多矿山一样, 以炮孔取样为主, 采用单孔15米段高整段取样、 化验以及矿体二次圈定。陈兴海在实际生产中发现, 由于矿体产状及厚度变化, 导致某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或矿岩交界区域,15米段孔上段7-8米为矿, 下段8-7米为岩,或者下矿上岩, 如果采用全段取样, 二次矿体圈定的精度存在较大误差, 同时由于围岩混入, 导致贫化率过高, 经济损失很大。
  “如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就把好端端的 ‘富矿’ , 开成了 ‘贫矿’ , 企业经济效益白白地流走了。 ” 陈兴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下决心进行技术革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过无数次的试验研究后, 由他主导的技术革新方案取得重大成果, 创造性地提出了整段穿孔、 分段取样、 精准圈定矿体的解决方案: 岩石部位仍然按照设计15米全段高穿孔爆破和采掘,而在取样时上段8米、 下段7米则分别收集岩粉样品, 并进行矿体二次圈定。同时, 生产中采用分段采掘, 配备灵活性较好的反铲设备, 既发挥设备效率, 又可保证矿石质量。仅这一项技术革新措施, 每年可多回收铜金属量1600吨。
  “生产一线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 我们寸步难行。 ” 陈兴海说。几年来, 他组织和带领技术人员开展了 “露天矿山深孔爆破参数优化”“矿岩分穿分爆在国外大型露天矿山的试验研究”“矿山地质精细化管理实践研究” 等10余个项目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方案, 将矿石贫化率和损失率从设计初期的5%与5%, 降低到3%和3.5%左右, 为企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的 “行动派”
  “没有科技创新, 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永远慢半拍, 始终处在自我循环的低层次徘徊。 ” 有着强烈紧迫感的陈兴海, 在科技创新上是个闲不住的人。
  2021年底, 华刚矿业二期顺利建成并进入试生产阶段, 按照设计, 选矿Ⅰ系列、 选矿Ⅱ系列、 选矿Ⅲ系列分别采用了不同生产工艺。在联调联试过程中, 他发现采选”的联动性非常高, 任何中间环节控制不到位都会对后段造成影响。他立即行动起来, 组织并带领技术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对比, 提出了优化方案, 最终实现选矿Ⅱ系列主收铜, 选矿Ⅲ系列铜钴兼收的目的, 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创新, 我们等不起, 必须干起来。 ”陈兴海是科技创新的行动派。华刚矿业二期项目投产后, 选矿Ⅱ系列处理高氧化率矿石浮选指标曾一度出现不稳定情况, 他立刻联系到紫金矿业在刚果 (金) 一个项目的选矿厂交流学习, 吸收好的经验作法, 尽量在自己的生产中进行实践和应用。
  几年来, 他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 先后组织完成了6项科研课题并结题验收, 新申请2个发明专利, 获得6项国家专利授权; 参与设计并建成了刚果 (金) 较大规模的铜湿法”炼生产线, 引进了奥图泰的萃取成套设备, 成为非洲第一家应用模块化萃取设备的矿山企业。2017年, 国际矿物协会批准认定了他在进行铜钴矿钴的赋存与分布规 律 研 究 过 程 发 现 的 新 矿 物“Guite”(四氧化三钴) 。2018年由他参与完成的 “高氧化率复杂铜矿高效浮选新工艺研究及应用” 项目, 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他参与完成的刚果(金)华刚矿业铜钴矿采矿工程一期荣获全国”金行业工程设计优秀成果一等奖。
  大浪淘沙, 始于真金璀璨。对于13年坚守海外矿山一线的陈兴海来说,“开路先锋”精神已经溶入自己的血液。站在新的起点,他说: 岗位平凡但人不能平庸, 在科技兴企、实干强企的高质量发展创新之路上, 自己永远是个 “新兵” 。王建国 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