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舒均彪,中铁十局城建公司成都金融信创产业中心工程项目部领工员,焊工高级技师,平凡岗位默默坚守40年,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铁十局“劳动模范”“金牌职工”等荣誉。他的职业生涯与璀璨的焊花相伴,结出了累累硕果。
成长在路上
舒均彪初中毕业后,听家里的大人说,学好一门技术走到哪儿都能生存。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进入当时的济铁工程总公司机械化公司学习技术。刚工作的时候,舒均彪是一名金属薄板工,后来由于企业改革,组建了油罐公司,他响应公司号召转行成为电焊工。
当时,能当一名工人在他眼里是了不起的事情。为此,他虚心跟着师傅学习焊接技术。那时候,生产任务重,都是边干活边学习,年轻学徒一般只能是给老师傅打打下手,在边上看师傅操作,没有机会接触重要部位的实操。当他拿起焊枪点亮第一朵焊花时,他就被那奇异的弧光、流动的熔铁深深吸引住了。从那时候起,兴趣与工作擦出了美丽的火花,他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好焊工。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舒均彪不甘心只当一个打下手的学徒,为了学好本事,他自购多本焊接理论书籍,利用业余时间啃书本学理论,上岗时把握一切机会苦练实操,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请教。有段时间,下班后他仍会留在厂房里,练各种技术方面的“小动作”,到傍晚六七点才回到宿舍。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勤学苦练,舒均彪很快在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行家里手。凭借过硬的技术,他在熔接工技师考评中破例实作免考。在工作中,他总结出的一系列焊接工艺和施工技术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在油罐公司工作的10余年里,舒均彪累计制作安装油罐3.6万立方米,焊接工艺管道5万米,工程合格率达到100%,多次参加焊接技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之后,他先后参加了章丘闽源钢厂、河北怀莱钢厂等多家钢结构厂房的焊接安装以及潍坊火车站风雨棚、天桥和济南西客站雨棚工程、惠银二线站房工程的钢结构制作和安装等工程,屡获业主表扬。
功夫在手中
舒均彪技术过硬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用心和专注,面对难点喜欢亲力亲为。
1995年,一次徐州机务段改造施工中,连夜的大暴雨致使基坑坍塌,将下面的输油管道砸断。滚滚原油从断裂的管道中涌出,很快便灌满了基坑底部,形势十分危急,需要尽快抢修。当时现场情况十分复杂,修复管道需要焊接,焊花碰到原油易发生爆炸,加之暴雨如注,焊接条件十分恶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年仅28岁的舒均彪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
这是舒均彪第一次面对这么棘手的情况,他心里也没底。但是既然接受了任务,就要想方设法完成。在查过几个案例、翻阅了相关理论书籍后,他进行了周密的前期准备,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判,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预留排气孔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管内压力防止爆炸的基本操作方案。他马不停蹄地来到现场,冒着暴雨跳入充满原油的基坑开始操作,仅用半天便完成了管道抢修任务。
每一个项目都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但舒均彪总能通过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完成任务。在怀来钢厂钢结构施工中,没有人能使用新型埋弧焊接设备。他主动担责,查阅大量资料、耐心钻研,快速掌握了技术,并在施工中不断进行小改小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在潍坊火车站施工中,其他焊工反复施工均达不到焊接要求时,他仔细研究氩弧焊机性能,多渠道学习资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山东轻工业学院工程中,面对十几米的高空作业,他细致分析,提出利用车间行车搭建操作平台代替脚手架,缩短了工期,提升了安全性。
信念在心中
焊接工作是份苦差事,舒均彪总是身先士卒,从不叫苦叫累。
山东轻工业学院施工时,由于工期紧、构件结构复杂、施工量大,严重制约施工进度。炎热的夏季,施工人员两班倒,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多干,有时候一天两个班,甚至累到吃饭时拿不住筷子。在他的带动下,施工人员出色地完成任务。
舒均彪的严谨认真深受项目领导肯定,多次被选派到铁路站房钢结构加工厂驻厂。每天同工厂工人同吃同住同作息,从材料进场、取样下料,到拼装、焊接、校正、抛丸、喷漆,直到装车出厂,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把关,有时还亲自上手示范,确保构建出厂合格率100%。由他把关的构件经过多年风吹雨打仍坚固如新,为彰显企业信誉品牌保证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在延续
时间可以沉淀美酒,也能沉淀技术。40年里,舒均彪从一名学徒转变成专家,现在他也成为公司许多年轻人的师傅。
焊接技术看似简单,但想要学到精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因为如此,舒均彪对每一个徒弟都悉心传授。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学习和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还兼顾做徒弟们的思想导师,朝夕相处间,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朴实憨厚的师傅。
在舒均彪的言传身教下,公司许多焊工苦练技术,全部取得焊工技师操作合格证书,并且都以优异成绩取得熔接工技师证书,他们都受到舒均彪的精神鼓舞,励志做一名技术过硬的专家型人才,立足岗位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 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