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四局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让我们有了一技之长和养家糊口的‘饭碗’,下个项目我们还跟着四局干!”近日,中铁四局G329凤阳至蚌埠改线工程项目南岸工区钢筋加工班组长彭云在聊天时说。
50岁的彭云是一位劳务工,2021年刚到项目时,因为没有接触过施工规范和图纸,更没接触过机械化生产,以至于心里没底,甚至想过打退堂鼓。可他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为了让我们尽快掌握钢筋笼加工技术,项目总工和工程部长整天在加工场里盯着,带着大家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学,手把手地教。”彭云说,针对劳务工技术水平不高、钢筋笼加工要求高等实际,项目部紧扣需求推进劳务工“提素工程”,每天召开技术交底会进行培训,通过找师傅、结对子的方式,将“导师带徒”延伸到每一个劳务工。
“劳务工往往是技术的最后实施者和落地者,施工质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劳务工的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就得全面提升劳务工技术能力,打造施工‘金刚钻’。”项目总工李勇说。
为了让劳务工在品质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项目部以工区为单位,积极开展技术、质量分级管理,将工区、作业队、班组长、作业人员全部纳入技术交底的范畴,层层负责,递进管理,并与每个班组长签订《质量责任书》,给每位技术过关的劳务工发放《上岗证》。
“目前我们加工的钢筋套筒螺纹套丝误差均小于2毫米,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彭云自豪地介绍,“不到14人的钢筋班组,工作效率从刚进场时的每天加工不足5吨提升到现在9吨以上,钢筋笼的绑扎质量无可挑剔。” 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