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工程局市场竞争主体意识
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既是彰显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又能厚植自身发展壮大的沃土,提升经营质量和能级。做好今年经营工作,关键在各工程局要努力担当、勇挑重担;要持续深化经营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强化工程局市场竞争主体意识。
一要推动市场布局更优。今年要重点围绕国内经济增长极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经营布局优化调整,加密“富油区块”布局落子,加快填补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主体空白,加大境外区域总部实质运转力度,着力提高市场集中度和首位度。对于份额占比过低、资源要素缺乏、经营质效较差、业主诚信不佳的区域,也要敢于放弃,战略性退出。要进一步激发三级公司根据地经营、滚动经营作用,扩大“核心产区”数量,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搬迁或新设三级企业支持力度。二要推动产业结构更好。今年要重点围绕“双碳”经济、交通强国、美丽中国、“两新一重”等国家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巩固传统优势基本盘,做大新兴业务发展盘。大力拓展新领域新市场,用增量市场助推产业转型。三要推动经营能力更强。各单位要切实扛起市场主体责任,努力把经营节奏往前移,抢抓一季度,努力实现开门红;奋战二季度,力争上半年完成全年经营任务的60%以上。要把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点要点,围绕各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主攻方向和产业结构,扩大产业和行业覆盖面,提高项目信息颗粒度。要努力锻造敢啃硬骨头的“攻坚性”经营能力和培育永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狼性文化”,强化“全员经营、精准经营、系统经营、创新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经营要素建设,优化“中标奖励丢标追责”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选配强各类经营人才。要努力提升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集中度。要不断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经营量质双升。
二、决胜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释放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第一抓手。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要对照“三个明显成效”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致力推动更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治理体系,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
一是改革三年行动要重“实”,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全面梳理改革任务清单,逐项销号清零,对于推进缓慢、改革受阻的事项抓紧协同攻关、统筹推进,对于已经完成的改革措施,开展“回头看”巩固成果,确保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基本完成,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按照国资委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对照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标准,对标首批示范企业,查找自身短板不足,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批示范企业。围绕“能进能出、能增能减、能上能下”推动三项制度改革落地。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迭代升级改革思路、方法、路径,注重把改革成功经验固化上升为制度,将改革重点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和企业制度体系,推动管理体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优化治理体系要重“效”,在神似上下功夫。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落实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按照“专业尽责、规范高效”原则着力提升二级单位董事会建设质量,持续加强外派董监事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确保“落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推动子企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高。三是发展各业务板块要重“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调整生产关系上下功夫。今年要在投资公司实体化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投资公司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差异化发展,锻造市场深耕能力、项目建管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力更生的滚动发展模式。今年开始将对投资公司超过注册资本以外的权益性资金支持逐渐断奶,努力建设资产质量实、专业能力强、运营效益佳、盈利回报高的高水平“投建营一体化”平台,打造基建投资市场的领军企业;推行工程局重点扶持政策,真正扶优扶强,努力打造行业标杆型龙头企业。鼓励设计咨询、装备制造板块企业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优质发展,以核心技术占领行业高地。
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力度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方向任务。努力攻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努力打好产品创新的关键基础,重点做好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实用新型技术“四个布局”,巩固深化“1025”专项成果,以高铁电气为标杆持续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贡献度。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信息贯通工程”为基础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扎实开展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厚植科技创新基础、增强科研攻坚能力,抓好创新体系深层次变革、协同作战大格局创新、成果转化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性保护、技术标准国际化融合“五项重大行动”。在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上下功夫,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数智中铁”建设、“绿色建造”技术“三大攻坚战”,确保公司始终处于行业技术前沿。三是着力做实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紧密加强与高等院校等机构合作,更好发挥3家国家级实验室作用,努力培养院士大师等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四、争创管理一流,筑牢效益提升价值创造的根基
今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公司将全面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致力于有效提升基础管理、项目管理水平,以更优的管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从今年开始,我们以工程局为主体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当前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顽瘴痼疾。二是切实谋好降本增效之策。要坚持向产业链协同要效益、向经营源头要效益、向管理提升要效益、向商业模式创新要效益、向资金成本要效益,综合施策提高盈利能力。要贯彻“全面节约”要求,坚持过紧日子,严格遵守以收定支原则,从严从紧编制各项费用预算,实行最严的刚性预算约束,不留弹性。要坚持深化改革,促进降本增效。要开展“已竣(工)未结(算)”项目清零行动。要继续深入推进“处僵治困”工作。三是切实提升“三资转化”之能。要全方位提升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能力,综合采取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出售、资本市场盘活等手段,千方百计提高资产周转效率、收益水平、变现能力和增值空间,努力实现资金、资产、资本的“循环转化”。要系统盘点企业各项资产,建立土地、物业、参股公司、出资基金台账,严防资产沉睡和资产流失,不留管理空白。要系统评估企业未来投资能力,科学设定每年投资指标,研究改善投资公司利润形成和资金回收机制,拓宽用于直接投资的权益性资金来源,确保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要科学配置财务资源,向投入产出效率高、成长性好和战略扶持业务倾斜,着力提升资金效率,放大资本价值。
五、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布局开辟转型升级新赛道
“双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将系统改变所有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一是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双碳”经济和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性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定,科学检测记录企业碳排放数据,前瞻性探索碳汇交易制度和绿色溢价,明确公司各板块产业的“降碳”路径和技术路线,明确公司融入“双碳”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二是真抓实干加快转型升级。做好市场研判,盘点既有资源,研究商业模式,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布局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环保产业,加速突破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行业壁垒。推进现有业务向绿色低碳转型。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要广泛形成绿色发展、可连续发展的统一认知,树立低碳节约理念,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节水、节电、节油,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生产系统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企业内部闲置设备和周转材料的租购平台,将闲置资源与内外部需求对接,提高材料和设备的周转效率和循环次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助力绿色发展。
六、强化重大风险管控,构建企业发展本质安全环境
按照“稳定大局、闭环监控、分类施策、精准排雷”的方针,构建大合规体系,构筑大监督格局,重点防范和化解潜在系统性风险,统筹好发展与安全。
一是精准防控债务风险。继续完善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率约束,有序压减永续债规模;从严控制子公司有息负债和保理、ABS等表外负债规模,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二是排查化解金融投资风险。系统评估参股项目、基金投资项目运行状况,维护好股东权益和我方利益。三是坚决防范安全质量环保风险。刚性落实新时期安全生产“2468”管理要点和“铁腕治安全硬十条”,深刻汲取内外部重大安全事故、生态环保事件等风险教训,坚决遏制事故频发不利态势,牢牢守住安全环保红线。四是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推动党委巡视、纪委监督、审计监督、法律合规贯通协同,构筑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四位一体”大监督格局。完善重大风险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将风险管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着力把经营风险关口由事后向事前延伸、由表内向表外延伸、由集团向基层延伸、由内部向外部延伸,有效清理表外风险、隐性债务。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树牢风险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遇到重大风险隐患要及时向上级党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