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风吹日晒、艰苦复杂的一线岗位,稳坐舒适安逸的办公室环境,对大多数女性来说,都是一种向往和追求。但她却“逆向”选择,放弃舒适环境,一头扎进车间,潜心攻克难题,攻克各类疑难技术问题,默默付出,成为耀眼的“明星”。她就是中铁六局丰桥公司副总工程师赵秀丽。
如今,中国高速铁路取得突破性发展。千千万万铁路建设者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高速铁路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技术的最新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赵秀丽便是其中的一员。
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1979年,赵秀丽高考落榜。同年,在铁路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恰好退休。复读,还是工作?赵秀丽深思之后,选择了工作,她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完成父亲一生引以为豪的事业,励志也要成为光荣的劳模,为铁路事业贡献自己毕生力量。
临行前父亲与她有过一次长谈,想让女儿的选择更加坚定。回忆起那次谈话,赵秀丽说:“细节早已淡忘,只记得父亲对我说,路就在你脚下,看你如何走吧。”
就这样,她接了父亲的班,来到丰台桥梁工厂这个父亲曾经工作的企业,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与铁路建设结下了难解的缘分。
初入职场,赵秀丽被安排到设计研发岗位。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对她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种成长的机遇。想着作为劳模的父亲在网时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付出,努力学习,不能给父亲丢脸,不能成为落后分子。”抱着这样一种信念,赵秀丽一头扎进铁路领域专业书籍的海洋里,开始摸索前行。理论学习和研究成了她工作后的第一堂课,也是她至今不变的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断地学习积累,让赵秀丽快速成长,很快,她便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难题
学无止境,成长的空间也无限广阔。近十年的设计研发工作使她掌握了很多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给她设计带来了诸多困难。赵秀丽身上的“不安分”元素开始有些躁动。别人都觉得待在机关挺好,而她却要下车间,进一线试身手。
“机关是好,但当时铁路二型轨枕正处于取证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实践支撑,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赵秀丽说。
怀着满腔热忱,她带头很多亟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毅然走进车间,直面嘈杂的施工现场。
1996年,全国铁路第一次提速,厂里负责生产提速岔枕,为保证能按期完成,她把车间变成了家,吃住在现场。她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把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用一流的工作业绩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回想起那段工作经历,赵秀丽坦言:“车间条件差,但那里却是她最受益的地方。”
实现无砟轨道板国产化
2005年,京津城际开工,丰桥公司承担了北京段范围内14910块轨道板的预制任务。赵秀丽负责参与筹建并主管技术和生产。按照德国博格公司要求,轨道板生产必须采用超细水泥,当时国内没有此项技术。
“水泥也要引进?不就是超细水泥吗?我们中国人也能生产得出来。”为了减少成本,保证工期,她决定自主研制国产超细水泥。
由于国内与德国的水泥原材料差异性很大,没有一家敢承担如此重大的试制任务。在她不厌其烦地劝说下,终于有三家水泥厂被她的真诚打动,愿意试一试。可是实验做了无数次,数据却总是达不到标准。不多久,其中两家水泥厂相继告退,只剩下河北的一家。经历屡次试验失败后,这家水泥厂也快没什么信心了。
赵秀丽害怕最后这家也放弃,纵然她也被打击得快没了底气,可看着数据越来越接近,她始终坚信,怀抱着希望。看看哪个环节可以再提高?再试一试吧!也许下一次就成功了?她不想放弃。
她将所有的实验数据再次进行了归纳,让对方能够相信离合格指标真的已经很接近了。洋洋洒洒,写到后来,她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在写些什么,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至少我们都是中国人!……”她按下了发送键,如释重负。不再期待更多。翌日,水泥厂副总一早便打来电话,被她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感动,承诺全力帮她把这件事做成。
面对最后的希望,赵秀丽用数据和真情,打消了对方退出的念头。终于,2006年7月,满足德标要求的高规格水泥终于试制成功,实现了原材料国产化的重大突破。
之后,她又带着大家通过上百次的试验,研制出符合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德国专家都连连称赞:“这个中国女人实在了不起!”超细水泥完全不用进口了!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资金几千万元。至此,无砟轨道板从“博格板”改为“中国铁路Ⅱ型轨道板”,开启了无砟轨道板“中国制造”的新时代。 李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