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6岁的李军平,是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宝桥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从事钢梁钢结构制造技术研发工作已有32年。2020年11月12日,他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大师”称号,成为我国专业钢桥梁制造领域获此荣誉的第一人。他先后主持完成了芜湖长江大桥钢桁梁、南京长江三桥钢塔柱、广州珠江黄埔大桥钢箱梁等20多个意义重大的项目,累计钢梁总量达60多万吨,对推动我国钢桥梁制造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施工企业科技精英、2017—2018年度十大桥梁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树立了典范
2013年7月,伶仃洋浩瀚的海面上,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在紧张会战。负责九洲航道桥和浅水区航道桥的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李军平看着那优美的“风帆”型桥塔精确到位、巍然竖起,又一个难题成功攻破,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主航道100多米高“风帆”型桥塔,由竖直的塔柱和弯曲的曲臂组成,主要采用60毫米至150毫米的厚板,塔段焊缝密集。桥面以上的钢塔近70米采用整体吊装,总重近千吨。庞大的节段如何保证制造精度?怎样保证安全装船?如何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施工理念……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多项难题被李军平带领的团队一个个迎刃化解。
2014年1月15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向中铁宝桥发来感谢信,评价“在钢塔、钢主梁加工中,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无创伤制造、无创伤吊装、无创伤支撑技术;推广应用了轨道式焊接机器人、无盲区自动焊接设备、焊接群控制系统等一批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将钢主梁、钢塔制作精度和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钢梁制造和总拼生产现代的先河,推动了行业进步,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树立了典范!”
开拓造桥新工艺
芜湖长江大桥1997年3月动工,2000年9月建成通车,规模宏大、科技含量极高,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桥梁建设的第四个里程碑”。该桥采用我国最新研制的低合金结构钢——14MnNbq新钢种,钢桁梁弦杆采用的厚板焊接整体节点结构为全新的结构设计。李军平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领项目组一帮人攻克了新钢种的焊后韧性下降的技术难题;研究并解决了厚板焊接整体节点杆件制造的多项技术难题,使该新型结构得以成功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钢桁梁桥的设计、建造水平。
我国钢桁梁桥经历了铆接、普通栓焊、整体节点几个阶段。过去建造钢桁梁桥,杆件都是采用胎型或数控钻床钻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装备水平的发展,桥梁多为非标设计,按照传统工艺,每座桥在制造时要设计制作多种钻孔胎型。新型的整体节点杆件因为较大,无法用当时的数控钻床钻孔。大桥立项急、工期紧,根本也无法按旧的章法制造大量胎型。面对多项技术难题,怎么办?
那时,工作不到10年的李军平顶着非议,大胆采用精确划线、样板钻孔的新工艺,大大缩短了前期生产准备周期,制造成本也大幅降低。而芜湖桥的重大技术创新之一是首次采用了整体节点新结构,比过去可节省高强度螺栓30%,桥位安装周期可缩短40%。另外,首次在铁路桥上全面采用精密切割新工艺,改变了以前料件肥头大耳,还需刨、铣加工才能成形的旧工艺。多项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精益求精铸精品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李军平总是在繁忙紧张地工作着、缜密地思索着。
他主持完成的中国第一桥梁钢塔、世界第一曲线钢塔——南京长江三桥钢塔柱项目,开创了国内钢塔建造和世界曲线钢塔建造的先河。2005年10月13日,大桥通车一周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该桥时,对我国采用自主技术创新建造的钢塔结构给予高度评价,赞誉“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又写下了新的篇章”。但在项目开始技术准备时,李军平带领的项目团队连续半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查国外相关资料、研究制定方案、开展工艺试验等,最终成功解决了钢塔节段焊接变形及几何精度控制、曲线塔制造及大断面钢塔节段端面加工精度控制技术等技术难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李军平因此也荣获公司“南京三桥钢塔制造特等功臣”称号。
李军平作为项目总工、技术总负责人还主持完成了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南汊悬索桥钢箱梁项目、世界第一高度纵向人字形横向门式框架型钢塔——泰州长江大桥钢塔、马鞍山长江大桥钢塔及钢箱梁、虎门二桥、新首钢大桥等多个大型项目,并取得了多项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于2008年12月建成通车。李军平主持的钢梁制作项目,跨度1108米、钢梁总宽近42米,为世界大跨径第一宽桥。他精益求精编制工艺,在大桥制造中提出了20多项建议,特别是成功开发了大宽度钢箱梁的横坡控制技术,首次采用整体对接式隔板组焊及箱段几何尺寸控制技术,既严格保证了钢梁质量,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军平负责的一座座大桥,先后荣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国际大奖等30多项荣誉。他累计完成钢梁总量60多万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科技成果、工法6项。
他带领团队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锻造出了中国桥梁的“钢筋铁骨”。
秦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