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3日
鼓声敲响在时光中
孙晓娟 中铁物贸鲁班公司
文章字数:1,271
  儿时的晚饭后,星月朗照的村口大树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在我眼里不亚于万人大会。一位青年男子,握着鼓棒的右手在空中飞快地旋转一下,左手适时自然敲击大鼓的中心,发出低沉的声音——“咚”。霎时间,似乎鼓声四起,单击、双击、摇击、顿击,隆隆之声似雷鸣,气势磅礴、威风凛凛。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那时“文革”刚刚结束,我的父亲受全体村民的邀请——说书。
  “进学习班前,我讲到哪儿了?”“十三太保秦琼出场了!”村民们答道。“咚!”父亲从长板凳上站起,右手强劲有力地举起鼓棒敲向大鼓的中心,左手两块月牙形钢板同时有节奏地响起。
  “各位看官:上一回我们讲到了秦琼秦叔宝,左手持四棱金装锏,右手一杆虎头錾金枪,胯下一匹黄膘透骨龙,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人送外号——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单八县,镇山东半边天,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神拳十三太保……”“咚,呲咚,哒,咚,哒哒哒。”
  鼓声,单是鼓声,穿越时空的鼓声,遥远的鼓声和我心里的鼓声融合在一起,由徐而疾,忽沉忽昂,渐渐轻柔起来,似春雨滋润禾苗,愉悦起来,欢欣起来。
  听母亲说,我父亲17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政府想提拔他任县长,为了父老乡亲们不被饥荒饿死,我父亲决定留在村里任股长(那时股的辖区相当于现在镇的辖区),而这些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成了被批斗的说辞,那一年,我的父亲22岁。
  白天的批斗大会上,父亲是理直气壮、慷慨陈词,常常使那些红卫兵、造反派理屈词穷;晚上关禁闭、蹲学习班时,父亲就给“同学”讲秦彝托孤、隋文帝平陈、唐李渊削平群雄、李世民登基称帝的《说唐》,讲秦琼、程咬金、单雄信和罗成等传奇人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那些被批斗,甚至有曾想自杀的“同学”。同时,还讲了不少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故事,这使他们坚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当禁闭学习班解散时,那些“同学”居然有些不愿意走出学习班了,我父亲也越发地被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爱戴着,这一切仿佛都印证着父亲的智慧与坚强。
  “咚!咚!咚!”父亲站起身,多么熟悉的动作啊。那是我父亲在说书时兴奋激昂的动作。鼓声也起落翻腾,恣肆癫狂,石破天惊,戛然而止。再从舒缓的节奏开始,一程一程地,似波浪一浪赶着一浪地向前进……村庄越来越富饶,我也渐渐长大,学习历史,才知道父亲见闻广博,三言两语的鼓词就把历史故事讲得妙趣横生。父亲讲的《薛仁贵征东》,是我很小就耳熟能详的小说。那银牙大耳,身高一丈,手执方天画戟,身着银盔白袍,替唐太宗征高句丽的薛仁贵,成了我心中牢不可破的英雄形象,以至于亚历山大、拿破仑,都不能跟这位大唐壮士相比。
  鼓声,流过四季,流过岁月,在我父亲75岁时戛然而止。
  而在我的生命中,父亲——一名共产党员的鼓声从未停息,特别是今年,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鼓声似乎有所加快升强,渐快,更快,越来越快……快到人力不能企及,快到让你来不及辨识旋律、调性、音色、曲谱。这鼓声引醒着我,敲击着我沉睡、淤积、荒芜的心——父亲的爱是深沉的!
  “咚,呲,咚咚”的鼓声撞击着我的心扉。我在鼓声中,思索、苏醒、挣脱、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