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桥梁建设事业,在奋斗中不断进取,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工程,“炼化”为自己成长的基石。这是中铁广州局桥梁公司总工程师周文的职业写照。
周文有着近20年的建桥经验,参与建设了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顺大桥、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广州南沙凤凰三桥等十多个重大项目。他先后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标兵”,中施企协“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20多项荣誉。
勇于创新摘硕果
“专注决定成败,只要用心,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这是周文经常在工作中提到的话。
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总工程师,第一次独挑大梁时也“踢到了铁板”。当时,他担任中铁大桥局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正I标段三公司项目部的引桥技术负责人和项目副总工程师。这项工程设计新颖,没有案例可查,大量采用新材料,技术空白,他也不被人看好。
有困难,就克服,没有现成技术参考,就自己摸索。他带着团队一遍又一遍,埋头研究施工方案、熟悉新材料各种性能。那段时间,几乎每天的凌晨两三点,都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其中,他们率先开发的梁模合一型移动模架施工铁路箱梁技术成功运用到施工中,将20多天的制梁工期减少为13天。天兴洲长江大桥建设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2012年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通过这项工程,周文在企业内一战成名。
锲而不舍建精品
“锲而不舍,雕琢精品”“干一项工程,就要为企业树一座丰碑。”在施工管理中,周文始终把建设高质量精品工程当作自己的工作追求。
2011年8月,广东斜拉第一桥江顺大桥项目正式启动,周文再次担任项目总工。在桩基施工中,他带领团队力克岩层破碎、地质复杂的困难,采用高转速低钻压及“进二退一”的撞击法工艺,将35天紧迫工期缩短到20天,为2015年6月27日大桥主桥通车打下了坚实基础。江顺大桥建成后,获得2016-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在凤凰三桥建设项目中,周文又创造性地提出“大跨度钢箱拱整体提升安装新技术”,并陆续攻克拱肋同步多点合龙及一系列施工难题,创下提升吨位、跨度和高度3项世界纪录,累计节约施工成本2180余万,该项工法获得2014年度国家级工法。项目完成后,他又总结形成“广州南沙区凤凰三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大跨度钢箱系杆拱桥施工技术的发展。2019年1月3日,经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组织专家鉴定,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提拱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拉林铁路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建设期间,周文长期深入高原施工现场,钻研并解决了西藏峡谷地区、12级大风工况条件下提篮式钢管拱节段远距离加工场制造、拱肋节段翻身吊装下江装船等一系列难题,为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的顺利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作带头干,奋斗冲在前。身为总工程师,周文总是以身作则。在他的推动下,工程进度节点总能够如期实现,捷报频传。
不懈奋斗做榜样
如今,周文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被认定为中国中铁劳模工作室和广东省劳模工作室。在技术创新方面,他主持申报40多项国家专利,科技创新应用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节省成本达6600余万元。
在工作中,只要同事有问题请教,周文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周边的人都戏称他为“全球通”,大家遇到困难都乐于向他请教。他也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无私地分享给同事。名师出高徒。周文指导的公司20多名本专业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已有10人担任在建项目的总工或技术负责人。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他没有停止钻研的步伐,主持参与的科研课题,先后获得1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拥有16项发明授权、2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国家级工法、22项省部级工法。
周文是中国桥梁建设者的缩影。他以满怀豪情的“工匠精神”奋战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线,为自己奋斗不辍的职业生涯不断书写出一页页精彩华章法。
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