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04日
锻造智能建造新工装
记中铁电气化局电气化装备研发中心经理兼总工程师李育冰
文章字数:1,618
  他是中国电气化铁路的“新生代”,有着自儿时就魂牵梦绕的铁路情和电化梦;他在智能建造领域执着追寻,以“工匠”精神锻造出智能铁路工装的累累硕果。他就是“中国中铁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电气化装备研发中心经理兼总工程师李育冰。 
 

创造智能巡检机器人

  “智能建造离不开智能工装”。2019年11月28日,京张高铁小白阳牵引变电所内,智能巡检机器人“电电”认真地巡检于变电设备之间,作为全场景、常态化日常巡检的“主力兵”,它兼备自动规划路径、自主巡检、图像智能识别、温度智能诊断及自动充电等多项功能,生动展现着“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建造内涵,也浓缩了李育冰团队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在京张高铁建设之初,李育冰就本着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维,着眼工程建成交付后的运维智能化进行思考。他联系到电力变电的技术人才与现场专业巡检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在经过几天的头脑风暴后,“智能巡检机器人”的构思应运而生。刻不容缓,说干就干。一时间,京张现场、试验室、生产车间三点一线成了李育冰的日常,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全国首台智能铁路巡检机器人“电电”问世。
  “安全系数还能不能提高点?还能不能再智能一点?”他不满足于取得成绩和来自于各方的赞誉,带着设备走访各条在建高铁施工现场,不断优化提升“电电”的性能。目前,“电电”已经被引入到昆玉铁路变电工程改造,为普速铁路改造大修扩能带来智能建造的新内涵。

研发精密扭力控制机具

  李育冰在建造技术更新换代的大潮中敏锐地观察到:工机具发展要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的目标,必须在满足原工机具性能优点上开展大胆创新。
  在2016年之前,扭力精确控制设备在国内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当李育冰带着初步设计构想坚定地提出研发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然而在李育冰看来,“创新就是要做出我们没有的东西,难度大才更能体现创新的价值。”
  为消除团队的疑虑,他向大家保证:“就算跑断我这腿,我也会给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造环境。”国内没有资料,国外资料流传度又太低,李育冰便招贤纳士,壮大研发团队,并请专业人士,将各种语言的资料翻译为中文,帮助整个团队跨过了语言不通这座大山。就这样,李育冰带领团队进行了数万次检验测试。
  为让机具创新符合施工现场应用场景,他带领团队扎进施工现场,一天测试下来人都瘫倒了。经过两年多的创新坚守,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终于成型并应用到工程实践,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大幅提高了电气化铁路吊弦安装的效率和质量,彻底消除了高空吊弦安装中的人为偏差,将工效提高10倍以上。

变“轻”接触网智能诊断系统

  “把原有的东西一点点改进、优化,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2016年开工伊始,李育冰就将目标聚焦在智能高铁接触网建成后的检测领域,为第一条智能高铁的牵引供电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证。2017年第一代产品问世,根据优化方案,他对接触网智能巡检小车提出了“代代轻量化”的研究计划。
  为了测试“小车”的性能,李育冰带领团队常常日行几十公里转场于京张高铁建设现场各个工点,采集接触网各种几何参数数据,通过对比查找误差和问题,一次次试验、改进,让巡检小车一次次变“轻”,让其性能更加完善。经过四年的锤炼,巡检小车从一代到四代,从“稚嫩”到“成熟”,不但完成了基础性研究中的目标,更解决了激光受强光干扰和隧道壁反射影响等关键制约问题,实现2mm测量一次的高速检测目标,并自动识别关键点位置,通过测量数据对施工质量进行分析,生成调整报表,指导施工生产,使我国接触网整体检测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打响了中国电气化智能工装的名号。
  “心怀梦想,路便有了方向”。14年来,李育冰在电气化事业中倾注着满腔热血,由他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证书6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48项、外观专利3项,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征程上,他以工匠精神践行着“为电气化智能工装研发尽心尽力”的初心与使命。 张林强 董志武 孟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