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29日
驭国之重器 书无悔人生
记“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船长夏立高
文章字数:1,541
  在中铁大桥局这支建桥铁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驾驭着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桥梁施工大型专用船舶,常年漂泊在大江大河之上,为我国的大型水上桥梁建设保驾护航而又默默无闻,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无怨无悔。“大桥海鸥”号起重船的船长夏立高就是这群人中的突出代表。
  在三十年的船舶水上施工作业生涯里,夏立高走南闯北,由内河到海洋,斗恶浪,战险滩,勤钻研,攻难关,为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挥洒着汗水。他先后参加芜湖长江大桥、东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特大型桥梁的水上船舶施工,获得过中国中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大桥局“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发光发热”

 “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学习,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夏立高说。
  1990年,夏立高成为中铁大桥局“大桥10号”吊船上的一名普通的水手。经过多年的努力,他逐渐成长为一名精通海 上抛锚定位和架梁技术的专家。2016年夏立高被任命为3600吨“大桥海鸥”号起重船的首任船长,并于次年进驻平潭大桥施工。
  平潭大桥海域是著名的海上风场,风大浪高,礁石密布。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施工,既要抓住每次稍纵即逝的吊装时机,又要确保这艘价值3亿多元的“国之重器”安然无恙,这无疑是巨大挑战。
  2019年6月8日,在靠近人屿岛的N01号墩吊架210吨板机过程中,尽管此前已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但在施工中,险情还是发生了。由于是近岛施工作业,低潮时裸露的礁石随处可见,只有高平潮那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符合船舶施工水深的要求。但是,因为栈桥施工准备不足,施工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潮水逐渐退去时,船舶测深仪已经无法准确测量实时数据。
  夏立高站在船头,指挥水手用自制测深工具沿着船舷逐步测量,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在一旁待命的拖轮,一旦发现有搁浅征兆立即后退,确保船舶安全……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夏立高和他的团队安全地完成了此次吊装作业。

导师带徒传授工匠技艺

  在多年施工中,夏立高积累了丰富的海上锚泊定位经验,通过对诸多成功案例地系统整理,他编制了《海上工程船舶锚泊定位指挥培训教案》,供其他船员学习借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想把我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尽可能多的分享给公司的其他人,这也算是我为企业发展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在船舶分公司多次举办的海上工程船舶锚泊定位知识技能培训班上,他一次次将船舶锚泊定位知识向船员倾囊相授,先后有近20位“徒弟”得到他的指导,在各船舶独当一面。
  “抛锚定位一定要把安全摆在首位!”夏立高时常叮嘱他们,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放松。
  在夏立高的带领下,广大船员“学技术、当工匠、敢担当、展作为”已蔚然成风,“全员如一人,全船一杆枪”,已成为“大桥海鸥”特有的船舶文化。

“只要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施工作业船常年漂泊在江河湖海上,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大家难免会有身心疲惫、情绪低落的时候。每板上,吹着海风,翻看着手机相册里家人的照片。
  三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夏立高在家过春节的次数屈指可数,他坦言:“对家人,我有太多的亏欠。”
  作为父亲,他没能陪伴儿子成长。“因为我陪他的时间很少,所以他跟我比较生疏,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和我沟通。脾气倔,这一点很像我。”说到这,夏立高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那笑容中包含了多少无奈,只有他自己知道。
  除了儿子以外,让夏立高放心不下的还有他双目失明的母亲。“父亲去世时我在船上,没能赶回去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老母亲今年已经79岁了,我常年在外,没有什么尽孝的机会。”说到这,这个外表坚强的汉子有些哽咽。
  常年漂泊海上,与家人聚少离多,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常有人这样问他。
  “不后悔,只要组织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夏立高每次都这样回答,语气坚定。 徐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