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辉 中铁二局新运公司
不知何时起, 每次提笔前, 翻阅早前写下的笔记,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有限的阅读体验和迟钝的反应神经, 始终让人难以启笔。而翻阅, 是希望从以前撰写的内容中得到灵感。
周作人有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 对我而言, 阅读的乐趣就像这喝茶一样, 找个僻静的所在, 卸下思想包袱, 个人独自咀嚼, 慢慢回味。
父亲喜欢看书, 我爱上阅读, 父亲是最早的引路人。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农村, 一个有时候甚至在寒冷的冬天都买不起新棉鞋穿的孩子来说, 买书, 是一种 “奢侈” 和 “浪费” 。我十岁的时候, 辗转到了城镇读书, 开始与父亲一起生活, 那些缺书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父亲常常是下午五点上班, 第二天凌晨五点左右下班, 很自然地, 晚上就成了我自己一个人睡。夜里听着运煤机器来来回回的转动声, 胆小的我经常害怕地蜷缩到床角, 整夜与冰冷的墙体为伴, 睡又不敢睡,只好起来找父亲的书, 再缩回被窝里慢慢阅读。看得困了, 就在迷迷糊糊中进入梦乡。儿时的阅读经历, 也为我后来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父亲对我的学习很是关心, 给我买了我喜欢的各类故事书、 作文集, 并且对我每周按时按量的写作给予奖励。当时也就是在这种奖励制度的 “引诱” 之下, 我渐渐培养起了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言传不如身教” , 父亲是我在童年时代,周围所见过读书最多也最勤奋的一位。记得有一段时间, 自己沉迷于电视节目。那时父亲晚上不上班, 有足够的时间对我进行强制管教。但可能碍于我年龄太小, 父亲没有过多干预我看电视。父亲喜欢的节目跟我不同, 每次我一看我喜欢的节目, 父亲就借口不喜欢看电视要进卧室睡觉了。每晚十二点左右, 我经过父亲的房间, 总会发现里面亮着灯光。有一次, 我按耐不住好奇心, 以喝水为由试探父亲是否入睡, 推开门才发现, 他正在台灯下阅读。父亲这么晚还在看书, 而我只是一味地看电视。那一瞬间, 我感到羞愧难当。在父亲的熏陶下, 我不再沉迷于电视剧,每晚也像父亲一样, 拿起父亲那边角都快磨没了的旧书, 看得津津有味。
在家的时候, 我不理解父亲的谆谆教诲, 常常对他讲的大道理感到厌烦, 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处在叛逆期子女的普遍心理。但是父亲让我多看书多阅读这点, 我还是乐于接受的。如今, 那些耳提面命的教诲, 以及在无形中形成的阅读习惯, 让我在后来的岁月里, 始终有勇气怀揣梦想, 大步向前。
后来, 我远离家人, 去了外地读大学。大学的生活和高中想象的样子大不相同。室友们都忙于各大社团活动, 由于对大学社团活动不感兴趣, 我每天更多的时间还是花在阅读上面。一个人独处, 携一本好书, 寻一处幽静所在, 细细品读, 也并不觉得孤寂,反而觉得, 这才是我最美的姿态—书以养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次, 当我读到那段文字 “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获得一种坦诚和真实的沟通, 因为这需要同等的对手。但在写作和阅读中可以得到, 因为你可以自己和自己对话” 时, 在那一瞬间, 我知道, 这些年坚持的习惯, 本身已化为一种精神动力, 融入了血脉,滋养着看似枯寂其实充实的内心。
慢慢翻看完每一本书、 每一个故事, 深呼吸, 绵延地吐出一声叹息, 然后整理好思绪重新回到书桌前, 回到那一群虚构的人物之间。在这样的时候, 再用笔描绘他们的辛酸苦辣, 离合悲欢, 一切就变得亲切自然起来,就好像这一切都是自己经历过才会有的体会。你会流着悲伤或幸福的泪水, 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或许在你看来,这已不再是虚构, 而正是你生活的本身!
“小桥是流水的过去, 流水又成了小桥的追忆。时光从瓦檐下悄然流去, 相遇又成了擦肩而过的别离。多年以后, 无须将往事寻觅, 只凭着这份古旧的气息, 就可以淡淡地回味, 昨天的你。 ” 最后, 我想将这段 《小桥流水》 里面的文字, 送给甘于孤独, 钟情文字, 爱上阅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