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霞 中铁二局物资公司
我的家乡在贵州毕节的一个小山村。今年, 家乡终于要开通高铁了。
小时候, 乘坐火车是我的愿望, 当一名铁路职工是我的梦想, 从我记事起, 每每在电视上听到火车的轰鸣声, 都异常激动, 我觉得它能把我带到诗和远方。
1990年, 我考上了省城的学校, 每个假期回家, 成为我既兴奋又头疼的事情。200多公里的路程, 曲折的山路, 顺利的话, 要走一整天, 如果遇到车坏了或是恶劣的天气还得被困在路上。客车也只每天早晨发两三趟, 中午以后, 就不发车了。。远的山路, 往往让赶车的人在长途客车的奔波中睡着了醒来, 醒来后又睡着。我每次回家时喜欢坐在窗户边, 这样可以在摇晃的山路上看看外面的风景来减缓疲劳。但是在通往老家的乡村路上, 车一过, 就是一阵 “烟幕弹” , 你看不见我, 我看不见你, 这样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 为此还错过了一段 “姻缘” 。那是1993年的寒假, 我的一名师兄在1月初给我写了一封表白信。由于天寒地冻, 这封信在蜿蜒盘旋的山路走了停, 停了走, 从省城辗转到市镇乡村, 到我家时已经3月份了。而我收到这封信时, 已是回学校很久后父亲又给我转寄过来的。当然, 表白错过了最佳时机, 见面后也是物是人非了。
从那时起, 我深深感觉到家乡交通的不便, 也愈加向往轰鸣的火车。
吃不饱穿不暖是那个时代的印记。我的父亲是镇里面工商所的干部, 母亲是村里面的民办老师, 家里除了种地, 还多少有一点收入来改善生活。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时常在家里, 哥哥姐姐也一直在外求学, 土地承包到户后, 家里没有劳动力, 全靠我在村里的一个干爹, 平时帮我们家干一些重活才得以维持。
如今, 七十几岁的干爹还住在村里面。每年清明回去扫墓, 我和家人都要给他带一箱酒,给点钱。虽然干爹家里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但每次回家, 干妈依然会做上我当年最喜欢吃的那三样菜, 一个没有肥肉的腊肉, 一个炒得碎碎的豆腐, 一个撒上辣椒面的土豆片。每一次, 我都吃得很香, 那是儿时最珍贵的记忆。回城的时候, 也是大包小包的给我们装上车, 干辣椒、 洋芋片、 老腊肉, 女儿笑话我说, 回乡就像跳“丰收舞” 。
我想, 是啊, 国家强大了, 贫困山区也有了喜人的变化, 孩子们学习不再担心没饭吃, 路也好走了, 再不像我们的童年那样艰难了!
毕节地区属于贫困地区, 在这几十年来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毕节试验区的成功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毕节地区焕发新颜;铁路、 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 交织成网, 像脉络一样连接着家乡; 村里面修缮了文明古迹, 修建了泰丰园, 就像城里面的公园一样, 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建设, 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今年清明节, 我与家人回到村里面, 干爹的儿子还开上了服装厂, 专门为各个学校订制校服, 还请我们帮忙推销。
前几天, 我和单位领导去我们参建的成贵高铁项目查看收尾阶段的物资供应, 专门和项目的同事到即将开通的铁道上走了3公里。看着通往家乡的铁路, 我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40年, 我的家乡即将开通第一条铁路, 坐火车回家不再是做梦, 我也如愿当上了铁路工人, 成为参加家乡铁路建设的一员。看着我们供应的物资坚实地铺在铁轨上, 想着即将飞驰在铁路上的火车, 心里顿时激动万分。
时代在改变, 家乡在发展, 成贵铁路开通后回家只需要1.5小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响彻着 “我和我的祖国” 的歌声, 学习强国里时时处处宣传着70年来国家的日益强盛, 民族复兴伟业踏上征途。铁路修到我家乡, 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心里不由得放声歌唱: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都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