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平 中铁四局一公司
流动的生活方式对筑路人来说是一种常态, 长年累月, 与家人聚少离多, 干完一个项目就会奔赴下一个项目。一年又一年, 筑路人把青春抛撒在山川田“、 桥梁隧道中, 而与他们生活最紧密的就是工程驻地了。四季更迭, 斗转星移, 工程驻地承载着工程人太多的时空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所听到的工程驻地大多是红砖墙、 石棉瓦, 红砖铺地面、 细砂迷砖缝, 明椽亮瓦下面就是员工的 “大通铺” , 睡觉伴随着此起彼伏呼噜声, 有磨牙的、 有说梦话的。每人一个大木箱, 超大容量, 里面装满了自己的全部 “家当” , 大板车是大家上下班和搬家的交通工具, 老一辈工程人都戏称自己是 “吉普赛人” 。大通铺、 大板车、 大木箱是那个时代筑路大军鲜明的时代印记, 免费乘车的火车票和大木箱, 带着 “皱纹” , 刻着 “年轮” , 变成了 “古董” 。
本世纪初, 我所看到的工程驻地采用租用村部或学校的方式, 单层、 二层的民宅也在视线范围内, 但各家的房子并不宽裕, 而且比较陈旧。在拌和站、 钢筋厂需要在现场搭设房屋, 往往采用水泥板作为围护结构, 石棉瓦作为屋顶, 办公和宿舍用房铺上一层彩条布,作为 “吊顶” 。此时, 时效概念增强, 建造房子讲究时间快、 周期短。一栋房子被分隔成若干 “间” 了, 变成集体宿舍,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上下铺” 受到欢迎, 配上军用被, 但生活、床上配套用品需要自行解决。“大方” 的项目配上电风扇, 大热天午休时依然汗如雨下, 冬天靠蜂窝煤火炉取暖, 白铁皮做的排烟管“挺” 在中间, 每个办公室门上方伸出一个排烟 “嘴” 。工地上会写空心字的人比较 “吃香” , 用铅笔标出边框, 里面刷上油漆, 大红宣传标语出现在驻地内, 非常醒目。来去工地,背军用包, 挤绿皮车, 一路 “哐当哐当” ……
此后, 彩钢房的出现, 成了工程驻地的“宠儿” , 极大地缩短了建造时间, 白墙蓝 (红)瓦, 排排幢幢, 整齐划一, 有条件的配点绿化,驻地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办公、 生活用品成了标配, 调来的员工拖着拉杆箱, 基本达到“拎包入住” 的条件。广告公司也渐渐多起来了, 彩色标语装扮着房屋正面。屋后空调也逐渐取代了电风扇。
近十年, 社会物资越来越丰富, 私营企业、 第三产业遍地开花, 手机 “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互联网、 物联网飞速崛起, 机械化、 智能化逐步采用。在此期间, 工程驻地是租是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创建 “幸福项目部” 理念提上日程。租赁房屋, 五、 六层常有的事, 运气好能遇到的农家乐、 宾馆等, 还考虑是否带卫生间、 是否有停车场, 北方地区兼顾暖气、 南方地区兼顾空调。硬件方面, 房屋采用徽派风格, 配备信息化中心、 会议室、 健身区、 洗衣房、 盥洗室、 晾衣棚、 书吧、 党群工作室等, 网络全覆盖无死角, 设置休闲区、 文化长廊给人很强的冲击感; 软件方面, 员工培训、 带薪休假、 员工疗养、“三让三不让” 、 心灵驿站及员工关爱计划、 员工生日卡及生日宴等花样繁多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员工出行回家首选高铁和飞机, 讲究快速出行、 轻便出行、 品质出行, 重东西大多选择快递、 邮寄, 生活节奏变快, 人文关怀更浓。
我所听到、 见到的工程驻地变化, 是企业的变化, 更是时代变化的缩影。一个时代有她的 “烙印” , 一路走来, 越来越出彩, 越来越人文, 让承载着时空记忆的工程驻地 “家”味更浓, 让担负着基建事业的筑路大军乘胜追梦, 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祖国母亲 “强” 劲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