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 “两会” 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 董事长李长进在总工会界别小组讨论中提出: 允许企业发放的技能等级证书在全国通行, 让工人无论走到哪里, 都能凭借这个证书就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随后回应, 选定包括中国中铁在内的18家工作基础较好的中央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评定试点, 并在条件成熟后面向企业全部推广。
企业评定发放的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成为 “全国粮票” , 对广大技术工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而重视一线工人技能培养, 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创造性, 正是中国中铁长期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用工、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政策, 持续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为企业激发人员活力、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缩影。
技能人才培养:构建 “1+N”系列配套制度
2017年9月, 当年39岁, 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白芝勇在答新华社等媒体记者提问时说了一件让他欢欣鼓舞的事: 我2007年被评为测量工高级技师, 当时感觉就 “到头” 了, 现在我们中国中铁正准备评 “工匠技师” , 待遇非常高, 让技能人才有了进一步的职业上升通道。“这两年真正感觉到政策对技能人才在待遇、 培训等各方面的更加重视。 ”
近年来, 中国中铁围绕推进人才强企战略, 按照 “提素质、 拓渠道、 增待遇、强管理、 树形象” 的系统管理思路, 构建完善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体系, 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
2017年, 公司提出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建设一支有效满足企业生产核心能力建设需要、 总量受控、 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的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的目标, 出台了 “1+N” 系列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推动了技能人才工作制度化、 规范化和常态化。其中“1” 是指 《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N” 就是包括 《特级技师、 工匠技师职业资格评审暂行办法》 等系列配套制度。
在增加待遇上, 公司设立技能人才岗位津贴标准, 其中每月工匠技师1000 元、 特级技师 800 元、 高级技师500元。公司也破除了 “一评定终身”的做法, 建立了技能等级复评制度, 并且技能人才调整岗位, 不再从事技能工作时, 相关津贴不再发放。公司畅通了技术技能互认通道, 支持所属企业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互通互认制度, 对作出突出贡献和取得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 取消学历、 年限等条件限制, 允许破格、 越级参评专业技术职称。这些措施, 有效鼓励了技能人才不断钻研技术、 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司完善了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深化企校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建立健全了专兼职培训教师制度, 培养了专兼职培训教师1.2万余人; 编制了覆盖全公司79个主要工种的系列技能培训教材。2017年, 公司将企业内部青工技能大赛扩展为全公司员工技能大赛; 2018年, 公司积极向人社部申请,将公司员工技能大赛升格成为国家二类技能大赛, 并成功举办了试验工和盾构机操作工两个国家级技能大赛,宣传了企业品牌形象。
加强培养, 增设特级技师和工匠技师两个高端技能人才等级, 拓展技能人才发展空间, 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增强了技能人才为企业发挥作用的主观能动性。
一大批中铁工匠先进典型涌现出来。近三年, 公司共有5500多名技能人才当选为企业职工代表和党代表, 3名高技能人才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2名高技能人才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1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上百名高技能人才在政府、 公司或所属企业群团组织中挂职或兼职。
广大技术工人学技术、 比技术, 在岗位上作贡献蔚然成风。近三年, 1000多名优秀技能人才通过竞赛脱颖而出,361人通过竞赛和评选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涌现出 “央企楷模” 白芝勇、王杜娟,“大国工匠” 母永奇、 藕长洪、 李刚、 翟长青等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2018年, 中铁大桥局秦环兵荣获 “中华技能大奖” , 成为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建筑业唯一获奖人。
巨晓林、 窦铁成、 白芝勇、 秦环兵、郭平……一批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纷纷成立, 并形成了集 “创新+攻关+传技+交流+服务”五位一体的中国中铁技能大师工作室特色, 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创新创效的重要作用。
三年来, 中国中铁技能人才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 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236 项, 完成集团公司及以上QC成果708项、 工法工艺581项和技术论文 102 篇, 整理有推广价值的绝技绝活608项。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和中国中铁联合主办的我国首个国家级盾构技能大赛场景。 薪酬体系改革: 形成以业绩为导向的分配机制
2018年, 国资委印发 《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 更加突出工资总额和央企效益相挂钩, 要求工资随效益增减而增减, 强调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 并引入行业对标调整机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国资委的最新部署, 拉开了新一轮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改革的大幕。中国中铁迅速梳理薪酬管理体系, 修订二级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以更好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 激发国有企业创造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 更有序。
在修订二级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中, 中国中铁充分体现了 “一适应、 两挂钩、 双对标” 的原则。“适应” 是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实现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挂钩” 是指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增降挂钩; 工资总额与劳动生产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挂钩;“双对标” 是指将工资水平和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等效率指标与市场、 行业对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 “两同步” 的要求, 即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让员工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也是切实贯彻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的发展理念。
中国中铁长期探索和推进着 “三项制度” 改革。工资能增能减是深化 “三项制度” 改革中工资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着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原则, 三年前, 中国中铁劳资社保部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效率与效益挂钩机制, 使工资总额与效率效益挂钩的权重增加到百分之三四十的目标。目前, 这个目标基本实现。
在二级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设计中, 中国中铁为8大核心业务板块设立了板块系数。相对来说, 完成各板块业务的难度和责任压力是不一样大的。分板块管理, 按系数调节,“突出基建板块核心主业” , 中国中铁理顺了板块间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关系, 使各板块之间薪酬水平更加科学、合理。
在对二级企业工资总额监管过程中, 中国中铁梳理形成了 《工资总额清算规则》 , 规范开展工资总额清算工作。近年来, 中国中铁积极争取到国资委政策支持, 足额清算工资总额, 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并调整了2018年工资总额预算。2018年工资总额预算增幅由年初 3%调整至上线11.5%, 满足了企业发展需要。
公司将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与其他工作相协同, 统筹衔接, 对部分内容实行工资总额单列管理, 让做出贡献的人有更大获得, 激发了基层活力。2018年初, 中国中铁对中铁四局、 中铁二院等10家企业2007年294项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中的重要贡献人员奖励1.09亿元; 年底, 又出台规定,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中国专利奖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等科技成果给予最高400万元的奖励, 其中80%用于奖励完成人。同时, 调动奖励杠杆, 有奖则有罚, 公司认真执行了对安全质量管理不力人员的处罚规定。
收入水平与业绩联动, 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方式, 使薪酬资源优先向效益好、 贡献大的单位倾斜, 优先向关键核心岗位、 业绩高的员工倾斜, 妥善解决了企业分配中 “该高不高、 该低不低”“大锅饭” 等问题, 公司实现了薪酬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员工总量调控: 实现整体劳动生产率提升
近年来, 针对企业员工 “总量大、 效率低”“重规模、 轻效率” 等突出问题, 中国中铁贯彻落实 “瘦身健体” 管理要求, 坚持 “总量控制” 原则, 建立了“高效增人、 低效减人、 提效增人” 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数学调控模型, 形成了企业员工总量、 劳动生产率与企业效益有效挂钩的管理机制。
2016年底, 全公司约有28万在岗员工, 而非在岗员工约有2.8万人,“包袱” 沉重, 也拉低了企业整体效率和效益。股份公司积极督导所属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用工方式, 优化员工结构; 基层各单位排除 “万难” , 采取 “一企一策”“一人一策” , 通过培训转岗、 解除合同等形式, 清理清退非在岗人员。“不养闲人” , 也为在岗员工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环境。目前, 通过员工总量控制措施, 2018年与2016年相比, 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
2017年, 中国中铁针对总部机关部门 “管理权责交叉、 职能不到位、 监管不到位” 等问题, 系统研究制定了总部机关行政部门改革实施方案, 行政部门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8个, 定员压减了34人。精简部门设置, 缩减定员编制, 调整职能职责, 理顺了职责关系, 促进了职能转变, 有效提升了总部管理效能, 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作为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单位, 项目管理是中国中铁的基础管理内容。其中, 项目机构定员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降低项目成本, 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 中国中铁劳资社保部了解了3000多个项目部基本情况, 实地调研25个各类项目, 对200多个项目进行了书面调研, 先后3次征求有关单位意见, 2次召开座谈会研讨, 最后出台了 《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定员标准》 。该标准一改曾经同等规模和难度项目用人多少不一等现象, 给项目定员定编定制 “尺子” , 使他们有统一衡量标准, 也大力推进了项目管理标准化。各项目之间竞争有了公平的环境, 引导了基层单位深化项目管理模式改革, 不断创新项目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项目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了倒逼改革的作用。
在做好员工总量控制的同时, 公司着重 “调结构” , 分析企业员工队伍结构, 找准目前结构的不足和短板, 每年编制各类人才引进计划, 增强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降低盲目性。公司突出保障主专业, 规定企业年度人才引进要确保单位所需主专业类人才录取比例不低于70%, 杜绝引进不相关专业。
公司强化监管, 建立动态跟踪监控企业员工总量机制, 定期统计、 监控所属单位用人用工情况, 对用人用工问题进行分析研判, 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既控制了员工总量增长, 又满足了企业平稳发展需要。
劳务队伍使用: 健全劳务队伍和劳务工人管理长效机制
随着企业规模和施工领域地不断扩大, 每年有上万支劳务队伍、 200多万名劳务工人, 跟随中国中铁参加各地基础设施建设, 成为中国中铁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劳务队伍管理情况, 直接关系着中国中铁发展质量。长期以来, 中国中铁不断强化劳务队伍和劳务工人的规范管理,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在激发他们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活力时, 也不断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他们、 保障他们。
中国中铁对劳务企业实行资格准入制, 开展资信评级工作, 推行 “黑名单” 与 “红名单” 。对于拖欠劳务工人工资、 造成安全质量严重后果等情况的企业, 中国中铁将其列入 “黑名单” ,不予使用。
目前, 在中国中铁系统内注册的劳务队伍有2.2万多支, 中国中铁将其分为4级信用管理, 其中A级最高, 经基层单位层层推荐, 股份公司已经认定了102家。这些企业, 在一定考核周期内, 可以取得劳务招标加分, 可以用信用担保抵用一部分资金担保, 可以在中国中铁范围内跨单位流动, 不需要在每个工程集团公司重新注册。强化劳务队伍管理, 促进依法合规经营, 不仅为企业防范了风险, 也从源头上保障了劳务工人的权益。
现在, 走进中国中铁在北京的地铁项目部, 就可以通过围栏设置和电子视频技术, 看到进入工地的工人实名制动态数据。在全国各地, 许多项目部将劳务人员信息与门禁系统连接, 并生成二维码, 贴在安全帽或印在反光背心上, 扫码进门,不按规范穿戴安全防护用品的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 不仅推动了建筑工人实名制的实行, 保障了工人学习培训、 合同签订、 工资发放等权益, 也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2018年12月, 中国中铁又一次组织召开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视频会议, 再次督促各单位将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几年来, 中国中铁努力健全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长效机制, 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落实处理讨薪事件, 保障了农民工切身利益, 履行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 维护了企业和社会稳定。
中国中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劳务队伍及劳务工人管理水平和效率, 将管理内容集成到 “中国中铁分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018年, 公司对该系统进行升级, 优化了分包企业准入、 考核、 年审及用工管理流程, 新增了资信评级管理模块, 创新运用了手机终端操作、 移动人脸识别考勤、 企业及人员二维码等先进技术。升级后的系统, 功能更加符合现场实际需求, 实现了从管理信息系统到工作管控平台的功能转变。
建筑工人实名制是 “中国中铁分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中的 “10大模块” 之一。通过信息系统,管理人员、 劳务工本人, 都可以实时查阅劳务人员实名制登记、 考勤、 培训和工资发放等情况。下一步, 中国中铁劳资社保部还将根据国家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 (试行) 》 , 研究与各区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接等问题。
社会保险办理: 有效维护企业员工合法权益
2017年元旦刚过, 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被送到中国中铁, 保定市原中铁电气化局子弟学校退休人员社保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原来, 2007年底, 原保定电气化子弟学校52名教职工社保关系由北京市转到保定市时, 其中26名已退休教职工因当时在保定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所没有个人账户, 故只转移了养老关系, 未转接个人账户基金,产生了与当地新退休人员待遇存在差异的问题。
事关群众利益, 中国中铁高度重视, 劳资社保部专人研究国家和属地政策文件, 多次与各方沟通, 并从数十万人的信息系统中, 查找确定, 认真核对这26名教职工的个人信息, 改正了其中6人存在的错误信息, 最后完满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2018年, 中国中铁重点督办了中铁十局二公司医疗保险属地参保事项。今年1月1日起, 十局二公司员工已开始在郑州正常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近年来, 中国中铁站在讲政治、 维护企业稳定发展和员工合法权益的高度, 梳理各单位 “五险一金” 办理情况, 发扬 “钉钉子” 精神, 采取督办办法,解决存在问题, 保障了员工群众权益。
截至2018年底, 中国中铁全系统医疗保险, 除了随铁路局参保的个别企业外, 其他已全部纳入地方统筹管理。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了按时足额发放, 没有发生拖欠基本养老金现象。
除 “五险一金” 以外, 中国中铁还推行了企业年金 (补充养老保险) 和补充医疗保险, 并不断提高覆盖率。截至2018年底, 企业年金覆盖员工人数达到20多万人, 同比呈上涨趋势, 充分发挥了补充保险普惠保障作用。
原中铁电气化局子弟学校退休人员为社保遗留问题解决向股份公司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中国中铁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 让员工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收入增长的需要、 社会保障的需要, 有效激发了员工爱企爱岗的积极性, 企业各项经营指标近年均实现连续增长。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肩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中国中铁总裁张宗言在今年工作会议上提出: 坚持新发展理念, 深化三项改革, 破除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梗阻, 向管理要高质量发展。按照这一要求, 深入持续推进管理实践创新, 坚持以各项工作的高质量确保企业发展的高质量, 中国中铁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必将更有底气、 有定力, 迈向建设 “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 特大型综合产业集团目标的步伐必将更加稳健、 迅速。 夏天 图片和资料由劳资社保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