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 中铁二院
太阳直射在郭达山上, 山体熠熠闪光。艳阳虽好, 却挡不住高原上的阵阵寒风, 即便是2000多米的海拔高度, 气温也已逼近零度以下。沿着一条望不到尽头的 “天路” , 汽车盘山而上, 压过清晨路面的冰凌, 咯咯作响。
来到最后 5 公里铺满碎石的施工便道, 车辆鱼贯而行, 掀起了遮天蔽日的灰尘, 待车辆周围的灰尘渐渐散去, 一条通往山顶的索道映入了我的眼帘。下车的时候, 人先打了一个冷颤, 山间的寒风刺骨, 吹得皮肉生疼。抬眼望去, 这里是一个营地, 两个帐篷, 中铁二院醒目的标语, 穿着橙色制服的现场工作人员, 让人倍感亲切。
我以为已经到达了工点, 却被告知这里只是运送物资的起点, 真正的郭达山01号钻孔, 在正对着的那座山上, 距离这里步行还需一个多小时。
郭达山腹地, 植被茂密, 漫山遍“的高山杜鹃更是惹人怜爱。本应修建临时便道, 一直通到山上的孔位。但考虑到绕来绕去会破坏不少植被, 而在这样严苛的生态环境下, 想恢复如初就很难了。二院地勘人从环保的角度出发, 最后采用了取直的方式, 直接架设一条1.2公里的索道, 用于运送物资设备, 而人员则主要靠步行前往工点。
耳边传来机器轰鸣声, 因为此处已是3000多米的海拔,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更加不充分, 时不时会飘过来刺鼻的气味, 滚滚浓烟环绕周围。沿着长长的索道一眼望去, 对面半山腰隐约能看到地勘工作人员的身影, 以及他们手中挥舞的旗帜。身边地勘现场工作人员的对讲机传来了声音,“上面准备好了, 可以运送了。 ”只见4个工作人员, 手脚麻利地将一件件物资固定在索道上。随着对讲机再次发出指令, 机器的轰鸣声慢慢地加大, 索道缓缓运行起来, 物资逐渐升高, 慢慢地变成一个小点点。为了提高效率, 也减少高原上的体力消耗, 现场分为两个小组, 一组在距离孔位20分钟的山腰平坦地带搭建营地, 负责钻孔工作; 一组则守在山下索道的起点处管理运营索道。
“是一直住在这里吗? ”
“差不多住了有1个月了。 ”
“山上有点冷吧。 ”
“这两天还好, 前一段时间下雪, 零下十几度, 确实有点冷。 ”
“吃、 住、 保暖怎么办?能洗澡吗? ”
“一般山下定期送来食品等生活用品。就住在一旁的帐篷里面, 冷就烤烤火, 晚上太冷多加几床被子。洗澡肯定不能洗了,十天半个月下去一次才洗, 在山上抹个脸就完了。 ”
现场工作人员一边盯着正在运送的物资, 一边和我聊着天,细看之下, 他一身 “橙红加黑” , 橙红是制服的底色, 黑是沾染上的油污。黝黑的脸上则带着腼腆的笑容, 一阵风吹来, 他又随手压了压本已歪斜的毛线帽子。
这就是川藏铁路现场勘察设计人员的真实工作情景、 工作环境、 工作状态。这是一个片段, 一个场景, 一段简短的记录。他们不善言辞, 不懂表达, 但他们在用踏实认真的态度, 爱岗敬业的精神, 稳扎稳打地推进着川藏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 他们是真正的雪域先锋。因为有他们, 川藏铁路才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