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艳虹 中铁七局武汉公司
“Rose”是我们项目部聘用的当地厨师,中文意思是“玫瑰”,按照谐音和她的岗位特点,员工们都诙谐地叫她“肉丝”,这名字听起来虽然有点戏谑,但饱含了大家对她的喜爱。她那张圆圆的娃娃脸上,最突出的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加上敦实的身材与温和的脾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9年,“肉丝”在坦桑尼亚154KM项目刚进场不久找到项目部,毛遂自荐了她自己:会做简单的中国菜,会做馒头、饼子,会压面条,懂一点点中文,以前在中国公司工作过……细数她的简历,再看看她期待的目光,渴望的表情,我们便留下了她。项目成立初期是租的房子,厨房又小又窄,根本没她发挥的空间,只安排她做些择菜洗菜,给中国厨师打打下手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和“肉丝”熟悉起来,她的土豆丝切得有专业水平,包子包得有模有样,饺子皮比我们擀得还圆,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她吃面条时也用筷子。细细想来,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肉丝”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便于工作,营地建好后,“肉丝”也随我们搬进了项目驻地。有一次,我好奇地去“肉丝”的房间瞅瞅,只见地板擦得铮亮,物品摆放整齐,我自愧不如。
在154KM项目部,“肉丝”相继给三个中国厨师打过下手,每位厨师做菜的风格各不相同,每天的中、晚餐都由中国厨师做,她独自发挥最多的是早上蒸馒头、压面条、煮稀饭。她默默地观察着各位师傅的做菜技巧。
没有多久,“肉丝”跟着我们干完了154KM项目工程,又一起来到坦桑尼亚63.8KM的新项目,不知从何时起,我爱上了吃“肉丝”做的饭,以前中国厨师擅长的糯米蒸排骨、辣子鸡、酱板鸭、番茄土豆烧牛腩、梅菜扣肉、干煸四季豆、清炒土豆丝……竟然都变成了“肉丝”的拿手菜,每一样都让我“爱不释口”。有时我真想跟她学几招。
相处久了,我也觉得“肉丝”是个善良、勤劳的女人,她的内心就像她宽厚的肩膀一样强大。工作之余,我常常和她聊聊家常,她独自抚养着五个子女,三个女儿,两个儿子,最大的儿子今年已经26岁了,令人惊喜的是,她告诉我她的大儿子今年通过了去中国留学的申请,今年9月去了中国浙江省读研究生。她时常拿出手机给我看他儿子在中国生活、学习的照片,脸上洋溢出幸福的表情。我想,随着儿女们的长大,“肉丝”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还时常跟我们开玩笑说,如果她儿子以后能留在中国工作,她就去中国开个中餐馆,可能这只是个玩笑话,但我感觉她和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我和这位非洲姐们儿的接触中,虽然彼此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惯,但她热爱中国文化,现在我们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齐心协力把项目工程建好,让我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