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08日
赤子之心献雪域
——中铁建工员工16次助力南极科考侧记
文章字数:1,933
  11月2日,上海极地科考码头响起了一声悠扬的汽笛,参与国家第35次南极科考的22名中铁建工队员在送行者期待的目光和深情的告别声中开始了他们的海上航程。
  这是中铁建工集团第16次奔赴南极。作为多年承担南极科考基地建设维护的中铁建工集团,本次承担了科考基地配套维修车库、直升机停机坪、蔬菜温室建设、中山站水暖升级改造、激光雷达站基础以及罗斯海新站临时设施完善任务。 

历经艰辛种果蔬

  南极,一个亘古荒凉的生命禁区,千万年来除了地衣和苔藓,没有任何植物能够突破冰川的封锁。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困扰中国南极科考的难题。雪龙船每年只能补给一次,成本高昂,且无法长时间储存。进入极夜,科考队员只能依靠大白菜等几种有限的蔬菜越冬。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从第31次南极科考开始,启动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初期实验成功后,从2017年开始,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承建中山站蔬菜温室。蔬菜温室采用能抵御14级强风的现代化透光型建筑结构,造型如冰块般晶莹剔透,既保证了温室所需的光照通透性,又符合极地建筑的视觉特征。员工们给温室安装上空气能热泵系统、通风系统、加湿除湿系统、循环通风系统、人工补光系统、全黑帘幕系统、灌溉施肥系统、无土栽培系统、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满足蔬菜生长对环境的要求。
  蔬菜温室建成后,每月可生产60千克的新鲜蔬菜瓜果,初步解决中山站队员吃菜难的问题。此外,中山站蔬菜温室还将有力推动研究低能耗加热、降温、补光、遮光、除湿、加湿、温室环境智能控制和远程监控、高效蔬菜无土栽培、超高产栽培等技术研究,让中国设施农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攻坚克难引“清泉”

  中铁建工人在16年的南极建设历程中,承担的一项神圣使命就是参与科考站水暖保障任务。
  离中山站最近的水源是莫愁湖,湖水来自于附近丘陵融化的积雪。由于莫愁湖受企鹅粪便等污染,且湖水稍带咸味,所以只能简单净化后作为洗漱等生活和供暖用水,饮用水只能去4公里外的进步湖取水。夏天,站上用湖心泵从莫愁湖里抽水,存入水箱,然后直接进入管路,和城市给排水系统一样循环;冬季,越冬队员要到站区旁边的纳拉湾海面上刨冰,用化冰池化开后,和夏天一样循环。
  中铁建工集团的水暖工作人员越冬期间每天都要冒着暴风雪,沿水暖管道巡视六、七次,精确记录所有仪器的数值,再将每天记录的1200多个数据发给北京的工作站。除此之外还要更换易损件,哪个环节稍有漏风之类的隐患,就得立马处理。
  为了解决中山站的饮用水难题,国家海洋局和极地中心在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派遣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部对中山站水系统进行改造,安装反渗透净水设备,使得莫愁湖的水可以直接净化饮用。安装好净水设备,中铁建工人又专门建设了一个30平方米大小的蓄水池,将定制的水泵安置其中,中山站新的水循环系统如期正式启用。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莫愁湖水质卤素离子含量较大,加上反渗透处理后的水呈弱酸性,对镀锌水管具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导致供水管路老化,甚至漏水,供水纯度不高。拧开水龙头,哗啦啦流出的都是浑浊的黄水,半晌过后才能出清水,中山站科考队员对此苦恼不已。综合考虑之下,决定使用超滤系统替代反渗透系统进行饮用水以外的供水,同时将镀锌管更换为PPR管。中铁建工人在狭小的空间内,扛住多台火炉般大型换热器造成的闷热,进行改造作业。
  在中铁建工人的努力下,拧开的水龙头放出的不再是浑浊的黄水,而是晶莹剔透的净水。在南极灿烂的阳光下,白净的水花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振奋着每一位参建者的内心。 

科考基地建“小城”

  南极中山站始建于1989年2月26日,当时是以成品集装箱作为科考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条件较为艰苦。在中铁建工人初抵南极的2002年,用简易集装箱拼装而成的老中山站已经经受了十多年的风雪洗礼,设施严重损坏、简陋不堪。都快到夏天了,站房外边裹的还全是冰,科考人员艰难越冬。那时,中铁建工集团的建设者们就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把中山站建设成为最好的南极科考站。
  2007年,国家正式开启的南极“十五”能力建设,对中山站进行大规模扩建。2015年,南极中山站“十一五”能力建设圆满完成。这一期间,建设者先后在拉斯曼丘陵建成综合科研楼、综合库、车库、高空物理观测栋、废物处理栋、污水处理栋、锅炉房、高频雷达机房、直升机停机坪、卫星系统、主发电栋、越冬宿舍楼、新能源微网系统等工程。
  从“中智公路”到站区码头,从科研设备到生活设施,从小型附属建筑到大型建筑单体,从后勤维护到环境治理,中铁建工人用16年的时间将中山站从简易的集装箱铁皮房改造成为一座集科研、观测、生活、环保、医疗、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小城镇”,总建筑面积达5800平方米,使得中山站成为我国极地科考史上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永久性南极科考基地。 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