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晴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意识不强、机制不健全、管理方式落后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发展的根本,关系安全、效益和信誉等关键问题。如何加强质量管理?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决策层,要善于抓“全”,建立与理念、思路相配套的良好机制,把握质量管理大格局。要倡导视质量如生命的理念,产品质量是企业成败的基石,就像一幢大楼一样,如果根基不牢,必然经不起风雨,甚至会瞬间轰然倒塌。质量是系统工程,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顺畅的体制保障,管理层要构建保证质量管理不能“跑偏”、不出“漏洞”、不留“隐患”的运行机制,消除“临时抱佛脚”“顺其自然”的失控状态。
实施层,要敢于抓“严”,完善资源、检查、监督相融合的管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责任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是质量管理中需要时刻牢记的。在施工现场,常常因“差不多”“能凑合”而埋下质量隐患,表现在应该配置的资源被“精减”,应该细致的管理被“粗放”,应该严格的监督被“放宽”。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与质量管理不严、责任不清、追责不力有直接关系。要以落实责任制为核心,严字当头,层层负责,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粗制滥造、偷工减料、随意变更设计等行为,实行“零容忍”,严厉追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
作业层,要能够抓“实”,形成标准、规范、措施相约束的管控氛围,推动质量管理上台阶。质量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是作业现场,也是质量隐患的易发点,应以提升作业标准为约束手段,严守规范,强化措施,实行“全方位”管理,消灭监控死角。对于作业层,要杜绝放任管理、以包代管,把原材料、加工、作业环节的质量管理做实,不允许在执行上“减力”、程序上“简化”和投入上“俭省”,不断优化,达到高质量作业效果。
质量管理没有捷径,也没有运气成分和偶然性,唯有健全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全面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才能打造出品质优良、安全环保的精品工程,为企业永葆基业长青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