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8年08月08日
从“东方红”到“复兴号”
——我的40年乘车记
文章字数:1,118
  1978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放寒假时,父母带我们回江苏海门老家过年。我们先要乘坐火车从湖北的谷城到上海,再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船到海门青龙港。
  那时的火车还是绿皮车,车头还是蒸汽机车,车头前大多镶嵌着“东方红”三个大字,列车时速大概60公里样子,从谷城到上海1100多公里要“咣当咣当”一天一夜。从谷城站一上车,车厢里早已是人挤人,过道都满是站着或坐在地上的人,根本找不到空余的座位,行李架上也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行李包包,别说放个包都要找半天地方,就是人找个站得巴掌之地都很不容易,记得那次一直站到河南的一个小站,旁边有人下车才得以有空位坐了下来。
  那时的车厢没有空调,想要透个风,要把笨重的车窗向上抬起才行。火车遇上大弯时,可以看见黝黑的蒸汽机头冒着白烟“轰哧轰哧”地牵引着一个个绿色车厢向前行进。那时,火车沿路有很多站要停,而且铁路是单线,有时还要到车站后等着对面来的车过去后才能再往前行,速度根本就快不起来,而且晚点是常事。就这样在“咣当咣当”的声音中,在白天黑夜的交替中,列车才载着一车疲惫的旅客到达上海站。
  后来,经过80年代、90年代,进入新世纪,蒸汽机头相继换成柴油机车、电力机车后,我也坐过火车,但是火车速度一直快不起来,尽管全国列车运行也经过几次提速,但是感觉不是很明显,每次回江苏依然一路都是漫长和疲惫。
  2006年,我在湖南参加了新建武广客运专线的建设,这是一条高速铁路,列车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相当于飞机起飞的速度,武汉到广州1000多公里,只要3个小时就到了。那时高铁在中国刚刚开始修建,我们都无法想象这高速列车风驰电掣是什么样子,在修建时,我们唯一体会的是修建的标准之高、要求之严、难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如普通铁路有的技术参数是用厘米计时,高铁是用毫米计。做个合格的武广人,这是每个建设者的心声,直到2009年年底武广客运专线开通运行,每个建设者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
  2010年,我从武汉出差到长沙,第一次坐上了武广高铁列车,列车快速奔驰,车厢里却很平稳,在车厢当头处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列车的时速:350公里!当列车经过我3年战斗的地方时,新墙河桥、汨水桥、罗水桥……当熟悉的地方一闪而过时,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当我还沉浸在回忆中时,武汉到长沙300多公里的路程1个小时就到了。
  2014年春节,一家人去上海度假,坐高铁只用了5个小时,想起小时坐着绿皮火车到上海漫长的一天一夜,心里真是万般感慨。如今,代表中国高铁技术新高度的“复兴号”已驰骋在许多铁路线上,只要出差或是去外地游玩,舒适的“复兴号”都是我高铁出行的首选。
  据统计,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不仅极大地方便了普通百姓出行,也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