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27日
从平凡到卓越
——记“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中铁五局特级技师王平
文章字数:1,689
  今年42岁的王平,是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的一名通信专业特级技师。21年风雨兼程,他锲而不舍地埋头钻研铁路通信专业施工技术,攻克技术难题13项,提出变更设计9次,排除通信运行故障21次,为企业带来收益200余万元。他负责施工的200多个交通枢纽通信楼、车站通信室、区间通信站,均一次性通过验收,被同事们誉为“难题克星”“技术专家”。

让梦想照进现实

  1994年9月,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王平怀揣着铁路工匠梦从西安铁路电务技工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中铁五局南昆线铁路项目成为一名通信工。
  王平所在的工班负责通信电缆沟开挖施工,工班长白全德带着一班人拿着铁锹在电缆沟里埋着头铆着劲儿地挖,汗水直流。“这大老粗的活儿,有啥好干的?”王平一脸不屑的样子。工班长白全德看穿了王平的心思,拍了他一把说:“来,你试试!”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平接过铁锹,跳进沟里,憋足劲儿挖了起来。可谁知,几铲子下去,便累得气喘吁吁。工班长白全德语重心长地对王平说:“熟能生巧,虽然是大老粗的活儿,但要用做针线活儿的心去做。做人做事就像挖电缆沟一样,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做起。”老师傅这番掏心窝子的话,深深触动了王平的内心。
  此后,王平就像换了一个人,开始不断地向老员工请教工作的技巧和窍门,文化水平不高的他,还自费购买了通信专业书籍,当没有施工任务时他就一个人待在工地一旁读书,学习笔记记了厚厚一摞。当遇到没有见过的新设备或新工艺时,他就缠着老师傅和技术员给他一遍遍地讲解,直到弄明白为止。
  2009年,王平到西格线天棚车站通信机械室调查搬迁设备,接入网设备突然断电,直接影响铁路行车安全。在场众人都束手无策,车站站长更是急得团团转。王平凭着极强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艺,在机房里钻进钻出,几分钟就查找出故障点所在。排除故障后,车站站长紧紧握住王平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专家啊!”

攻克难题甘之若饴

  2011年6月,王平从工人岗位被提拔担任架子队技术负责人一职。在同事眼中,这个专攻“疑难杂症”的岗位可是一个“烫手”的活儿,没“两把刷子”可压不住场。
  2012年底,王平负责广深线布吉站房工程通信、信息专业架子队的技术工作。布吉站站台是无柱站台钢结构雨棚,高度高,跨度大,又临近既有线电气化铁路,雨棚信息桥架安装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巨大。王平通过不断钻研,设计发明了一种“高空悬索吊篮作业平台”实用新型专利,不仅解决了施工难题,还提高了30%的作业功效,节约施工成本20余万元。看到王平研发的新设备,工友瞪大眼说:“从外面买来的设备,比这个贵多了,都没有这玩意儿好使。”
  2013年,在南宁枢纽“四电”集成工程施工中,王平主持从既有40芯光缆线路上分歧新建GSM-R系统8芯光缆的施工技术工作,遇到了纤芯错乱、“鸳鸯”线等棘手问题。王平使用光纤测试仪表OTDR、光源和光功率计,根据多年经验,准确地找到了熔接点两侧的纤芯对应顺序,解决了既有光缆纤芯错乱、无法对接分歧光缆的技术难题,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节约施工成本30余万元。

甘于奉献负重前行

  走出校门至今已21年,王平一直从事项目生产一线的通信信号施工工作,随项目转战南北,先后参加8条铁路干线、2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条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长年累月吃住在工地,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对家人的照顾甚是欠缺。曾经战胜过无数急难险重任务的“硬汉”王平,把对家人的爱和牵挂都深藏在了心底。
  工作21年,王平与父母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大儿子13岁,答应陪孩子过生日再一次食言;结婚14年,妻子梦想的两人一同出游总未能成行。王平常想对妻子说一句“对不起”,但妻子何尝不知丈夫的身不由己,正是因为家人的支持,他所承担的施工任务,一次都没耽误。
  王平不仅通过钻研提升了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他还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工友和同事。作为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他带领6名徒弟进行技术攻关,教出的徒弟,技能一个比一个强,并都从师父那里传承了一种共同的品质: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始终专一地去做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做到最好。
  付出终有回报。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平先后荣获中铁五局“金牌职工”“劳动模范”,第六届“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荣誉。 陈凯 张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