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30日
匠心十载成就“钢筋”楷模
——记湖北省劳模、中铁大桥局农民工周伟
文章字数:1,584
  周伟,一名80后的小伙子,中铁大桥局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预制板场钢筋班负责人。他是一个农民工,也是湖北省劳动模范,他用十余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成为“钢筋”楷模。

笨功夫练就绣花绝活

  2006年,周伟在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参建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成为一名钢筋工。
  作为一名初入钢筋班的普通农民工,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长长的钢筋拿在手中感觉十分沉重,螺纹更是勒得肩膀刺痛不已,肩膀也被压得通红,疼得他第二天都不敢再抬钢筋。“虽然很累,但干工作哪有不吃苦的,我一定能坚持下来”,内心不服输的周伟,咬咬牙适应了初入钢筋班的劳累。
  除了抬钢筋,他还要学习绑扎钢筋。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干起来也不容易。在其他工人手中小巧轻便、灵活好用的扎钩,到了周伟的手中却显得异常笨拙,更重要的差别还体现在绑扎的速度上。“有时候干完活,就发现手上多了几个小口子,这倒没什么。我就是特别羡慕那些干起活来手指灵活、绑扎技术好的工人,”周伟坦言他当时的心态,“我就想着尽快跟上大家的速度和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逐渐能跟上其他工人的节奏,“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成为钢筋绑扎中的佼佼者。”他暗暗给自己鼓劲。
  杭州湾工作的两年无疑是最辛苦的,不仅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重要的是练就了一手钢筋绑扎绝活,他让一根根粗重的钢筋,变成一根根绣花针,在他的手中灵活自如的变换,最后穿梭成型。

苦钻研徒弟变师父

  杭州湾大桥工程结束后,周伟北上来到了哈大客运专线,他不满足于手艺上的精进,更是在技术上下足了功夫。
  他自己花了几百元,把箱梁设计图复印了一份,又自行购买了钢筋规范和标准。白天他在钢筋车间干活,下班后就留在工地对着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琢磨,把之前干过的活再回想一遍。晚上吃过饭,他就待在宿舍研究图纸,学习每一种钢筋的型号、尺寸、摆放位置、数量等,并经常向现场技术员咨询请教。“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就像咱们人体的骨骼,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好坏,这可马虎不得”,他的认真劲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同事的信任,在哈大客运专线后期,他不仅当上了钢筋班的班长,而且被评为“哈大客专项目优秀工班长”。
  有了扎实的操作功底、丰富的理论知识、看懂钢筋图的本领,周伟开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小试牛刀。在贵广客专项目建设中,周伟研制了橡胶棒穿管机,使需要花6、7个工时才能完成的工序,减少到只需1个工时就能完成,人工也由十几个人减少到2个人,一个梁场干下来可节约人工费20万左右。经过了哈大、大西、贵广、京沈等客运专线的磨炼,让周伟成长为钢筋工翘楚,他也在成长中收获了2015年“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光荣称号。
  技艺源于执着与勤奋,执着源于最初的信念。从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娴熟地绑扎钢筋,到坚信自己一定能够看图识图懂技术,这份执着,让周伟不断地超越自我,在钢筋工领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守匠心终成省级劳模

  2016年,周伟辗转至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预制板场,能够参与世界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他倍感光荣。
  在预制板场建场初期,周伟发现,平潭公铁大桥所需的公路桥面板和铁路槽型梁共有5大型号,37种不同的小型号,共计3280块。通过熟悉图纸,他找出每种板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带领工班的骨干一同琢磨,一改以往在客运专线使用固定绑扎胎模具的模式,改用移动推拉组合式胎模具,一套胎模具能绑扎六种型号的桥面板,这样既可以减少占用施工场地,又能方便施工,节省劳动力成本。在了解了项目部现场整体布局和设计图情况后,周伟又加班加点,仅用一天时间便手绘了一张3600平方米的钢筋车间规划布局图,并得到了工程技术部的采用。其合理的布局设计在后期质监站、业主、监理等单位的多次检查中,均受到好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日常施工中,周伟作为工班长,也非常注重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每天都会深入现场,主动干,带头干,使整个钢筋班组高效运转,完美地完成预制板场的钢筋作业,并以技术硬、速度快、质量好干出了好名声。 祝希娟 肖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