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越 中铁九局四公司
家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而家族情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景观,意蕴更是尤其丰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将视角放在对“大家族”的描绘和对“家”文化的塑造。
《四世同堂》诞生于40年代,是抗战时期重要的长篇史诗小说,同时也是老舍本人非常满意的一部作品。它虽创作于战时,却没有正面选取某一具体的战争场面。宏大开阔的历史视野中,聚焦的是战争带给北平普通市民家庭的冲击。以四世同堂的祁家为圆心,辐射周围十来户近邻,老舍塑造了一个中国传统圆满的大“家”格局。
这个大“家”深受传统孝悌文化浸润,能够很好地兼容并包。老舍以其擅长的人物塑造手法,为读者展示出一个精彩的“人物画廊”。阶级不同、性别年龄各异、思想文化差别巨大的一群人,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家”这块“千层糕”。
然而,随着战争的到来,这个大“家”的宁静与祥和被打破。周围的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心态也随之泛起波澜。几个家庭间不断拉开差距,甚至同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间也产生了种种思想分歧,这个大“家”处在分裂与瓦解的边缘。
但即便是战争摧残、人心分化,这个大“家”却仍然在经历了生活的颠沛流离和社会的变革动荡后坚强的保存了下来,作为抚慰人心灵的“港湾”再次焕发出它的温暖。“旧家”崩塌,原先维系在家庭成员间的链条朽坏了。“新家”重又建设,维系人们关系新的纽带又在编制中。小说结尾“起风了”正是暗示着这一种新的历史变革。
“小羊圈”胡同的这个“大家”,是当时北平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缩影。战争打破了旧的秩序,改造了部分人的思想。
这些先进者受到使命的召唤,重又回归,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担。“家”得以重建,人得以团圆,民族文化之根得以延续,老舍四世同堂的大“家”最终在外力的催化下完成了向现代转型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