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张瑞霞热情干练、笑脸迎人,岁月在她的脸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或许你会疑惑:这是那位经常熬夜绘图、风风火火的女桥梁工程师吗?
确实是她。
1988年,年仅20岁的张瑞霞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毕业,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中铁大桥局。从此,她的生命里便绕不开一个“桥”字。30年里,从内陆到沿海,从南国到北陲,祖国的江河湖海乃至世界大江大河上都留下了她矫健的身影。2003年,修建拉萨河桥时,张瑞霞主动请缨负责全桥的施工设计任务。她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赶赴现场进行技术交底及跟踪服务,巧妙设计了多功能拱肋安装支架、水中基础墩设计方案等,确保了青藏铁路进藏的最后一站顺利建成。
之后,张瑞霞仿佛插上了创新的翅膀,一项项技术创新在她的手中诞生。从钢梁制造车间到桥梁建造施工现场,从看图手工计算到计算机辅助绘图,从JQ600型架桥机到沪通2000吨梁面架桥机,一项项创新和进步印证了她在桥梁施工设计中的拼搏历程。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专业资质、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湖北五一巾帼奖”和“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是对她情系江河、用心从事桥梁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最好的诠释。
2014年,“张瑞霞创新设计工作室”成立,自此,她和她团队的桥梁施工设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依托沪通桥,平潭海峡桥,帕德玛大桥等项目,制定了30余项创新方案,其中发明的钢锚桩大直径缆绳定位法,工效提高了1.5倍;发明的匹配销接定位桩圆环型自浮式钢平台,可适应不同季节钢桩的快速化施工;发明的三层调整系统导向架结构,能适应钢桩在不同桩长阶段空间位置的有效调整。目前有17项创新成果进行了转化,节省施工成本1.29亿元。团队先后获得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国中铁首批“五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第二批100家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