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3日
“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商合杭铁路工地上的两代情
文章字数:2,120
  一座桥,连接两座城,沟通千万家;一座桥,情系两家两代人,共创新时代。
  这座桥,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商合杭高铁太和特大桥;两代人,是大桥建设者张亚希、冀翔和他们各自的父亲张勇、冀光华。
  “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是爷爷、父亲和我都在同一个单位,最幸运的是在这里收获了我的友情、亲情和爱情。”11月9日,在淮北平原上的安徽省太和县,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商合杭高铁太和特大桥跨漯阜铁路100米连续梁215号、216号墩同时水平转体34°后精准对接。看着大桥在空中“牵手”,张亚希给生病住院的丈夫冀翔发了几张现场照片后,给笔者讲述了她们一家与这座大桥的不解之缘。 

倔强的选择

  父亲是我国千万名交通建设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当年在从爷爷的手中接过凿通天险的铁锤、钢钎那天起,他就离开母亲和我,独自奋斗在外。在我记忆犹新的童年里,唯一印象模糊的是我的父亲。刚学语时,我见到父亲开口就叫叔叔。和父亲聚少离多的岁月中,记忆多为他离去的背影和母亲眼角的泪花。这让我在童年和少年时,一直都“记恨”着这个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的人。
  从那年起,我心中总有一抹挥之不去的疑问:爸爸的工作真的这么忙吗?爸爸的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工作了就没有时间照顾家庭?
  2014年大学毕业时,我倔强地走进了父亲的单位——中国中铁隧道局集团,成为一名财务人员。当时我并没明白为什么要做这种选择。也许我是想亲自去探究到底是什么“阻隔”了我和父亲。
  和父亲在一起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合福高铁。刚去时的记忆就是父亲的电话异常繁忙,我们俩能一起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有时好不容易和他一起吃饭,一个急迫的电话就让他放下了碗筷,匆忙地赶向十多公里外的工地,甚至连一声道别都没有。一脸茫然的我,望着父亲印有“中铁隧道局集团”字样的桔色工装的背影,慢慢消失在视野里,心中已不是抱怨,而是不舍。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我慢慢知道,很多同事和前辈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常年坚守在工地。有人为了抢工期、赶进度一年都没有回过家。正是一群群像父亲一样的建设者不分昼夜地拼搏,一座座桥、一座隧道、一条条路才得以顺利修通。望着每次工程节点圆满完成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从心底敬佩他们无私无畏的付出,也逐渐理解像父亲一样的铁路建设者——他们都在用自己默默地奉献,诠释着一个男人该有的责任和担当。 

像爱你一样爱工作

  一转眼,我在中铁隧道局工作已经3年,我与父亲一起从合福高铁项目到了商合杭高铁项目。2015年“五四”青年节,团组织举行了团员现场参观学习活动,我去参观另外一个工程。第一次站在巨大的桥梁下面,我被震撼到了。转过身,阳光下,他穿着一身橘红工装,正在桥下声情并茂地讲解着施工蓝图。四目相对的瞬间,我能感到,他也如我的父亲一样,对这个工程有着自己深入骨子里的爱。他叫冀翔,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注定,我会爱上像父亲一样奋战在施工一线的他。
  爱情是甜蜜的,而工程人的爱情却多了一份钢筋混凝土的艰涩。冀翔所在的项目负责900吨箱梁的预制,他为了不让我们分心和担心,放弃了技术主管和即将调任工程部长的机会,调到商合杭高铁项目,担任一名普通技术人员。
  在商合杭高铁项目,我住在一分部,冀翔住在四分部。虽然相距只有3.5公里,可是我们大半个月都见不上一面。我没有责怪他,正如他说的:“你和我的工作一样重要,我像爱你一样爱着我的工作,如果不能趁年轻奋斗一番,我们一定会在老暮之年后悔。” 

走路都要打瞌睡

  冀翔的父亲冀光华是中铁隧道局商合杭高铁项目部的总工程师。我们项目的重难点工程,是太和特大桥跨漯阜铁路100米连续梁转体,这是中铁隧道局历史上首次进行高铁转体梁施工。为了保证转体成功,冀光华一直忙着指导技术人员准备技术资料,连续一个月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有时候走路都要打瞌睡。”
  因为高强度的工作,他累倒了,9月20日凌晨,因为轻微脑梗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好好休息,调整情绪,放松身心,才能对病情治疗有帮助。在医院待了两天后,他实在坐不住了,强烈要求出院。一出院他就直奔转体梁工地现场,检查桥面监测数据、查看转体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丝毫不像一个昨天还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人。大家劝说他回去好好休息,他却轻松地笑着:“轻伤不下火线,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刻,我要跟兄弟们一起完成这次任务,我们还要一起喝庆功酒。” 

双喜临门的时刻

  10月18日,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日子,也是转体梁转体前施工关键技术和现场工作落地的日子。在同事们的祝福中,我与爱人走进了婚姻殿堂。婚礼中,公公与父亲自豪地调侃,今天两个孩子结婚了,下个月我们还有两个孩子也将在空中“牵手”。
  看见长辈们的自豪神情,我更加理解他们所讲的“每个项目、每项工程都是有生命的”那句话。看着工程一米一米延伸,犹如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又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多少次,他们喊哑了嗓子、磨破了手、熬红了眼睛;多少次,他们为了工地的“孩子”爽了儿女的约定,忘记了儿女期盼已久的礼物。
  11月9日,经过连续60分钟操作,公公和爸爸们的两个“孩子”——商合杭高铁跨漯阜铁路100米连续梁215号、216号墩转体梁在空中精准合龙,成功“牵手”。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时光,也是项目所有建设者的幸福时光。再有一年多,商合杭高铁就要通车了。到时,生活在铁路沿线的人们,都将迎来自己的幸福时光。 宿志强 王金峰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