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7年09月27日
见证中非友好薪火相传
——2016—2017“CCTV年度慈善人物”周平三代人修建非洲铁路的故事
文章字数:1,803
  整整5年,上小学的周平没有见过父亲。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光荣的“援外家属”,父亲在遥远的非洲代表中国修建坦赞铁路。

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使命感

  60多年前,周平的父亲周开义从朝鲜战场荣归祖国后,转战国内外铁路施工,铁路一修就是整整39年。1957年,周开义进入当时的西南铁路局新线铁路运输管理处(中铁二局新运公司的前身)。70年代初期,坦赞铁路施工期间,他被外派坦桑尼亚、赞比亚,从此为祖孙三代的“非洲故事”拉开序幕。 
  20世纪90年代初,周平子承父业,投身于铁路建设。如今恍然已过27年,逐渐成长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现担任埃塞俄比亚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亚吉铁路运维项目副经理。 
  20多年后,周平的儿子杨周继承爷爷和父亲的光荣传统,成为中铁二局一名普通的铁路建设者。经过10年的历练,杨周已由一位稚嫩的小伙子成长为铁路一线十分抢手的吊车司机。 
  像周平这样一家三代人投身铁路建设的并不鲜见。在参建亚吉铁路的中国员工中,有10%是家中两代人都投身铁路建设,而三代人都参与铁路事业的员工也有4%-5%。

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周平听父亲说,那时的施工条件异常艰苦,几乎令人难以想象。那时候,线路队的铺架工作实行的是“人海战术”。搬石头、扛枕木、背石砟、拉钢轨、拼道岔……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浸满了工人们辛劳的汗水。1970年,凭借政治思想可靠、平常表现突出,周开义被组织派遣到非洲,参与坦赞铁路的建设。 
  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植被茂盛、动物繁多,气候也更加湿热。这让习惯了四季分明的人们非常地难以忍受。工作上的辛苦、环境的艰苦和生活上的不适应都能挺过来,远离故土、远离妻儿的那份孤独和相思的煎熬才是真正的折磨,但经历了朝战洗礼的老兵是没有什么苦吃不下来,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的。

共同打造中非友谊新通道

  从小听惯了父辈人工铺轨的艰难,从上班那一天起,周平就暗下决心:要好好学调度学管理,更好更快地修好铁路。参加工作27年,从线路工、车工、装吊工、机械工、电焊工,直至后来的了工长、领工员、调度员、部长、经理助理和现在分管施工生产的项目副经理,他从没有放下对施工管理的学习和探索。 
  抵达亚吉铁路施工现场后,周平不仅要分管桥梁场的生产,还要负责电气化立柱预制生产、轨枕预制生产等先后十余个队(段)施工生产管理工作。这时候,千锤百炼的磨砺以及日积月累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参建亚吉铁路以来,中铁二局新运公司埃塞项目部没有发生一起责任伤亡事故,100余公里连续18‰的坡道铺架施工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2015年,亚的斯亚贝巴至米埃索施工管段率先铺通之后,线路一边上砟整道成型达标,一边还接受了埃塞俄比亚国家铁道公司运送救灾粮的请求,为埃塞俄比亚运送救灾粮10余万吨。无论是铁路建设还是线路临运,其高效与高速,均受到业主及各方好评,并引来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 
  “比起爷爷和父亲的工作业绩,我的工作不值一提。”杨周谦虚地说道。但其实对于一个80后年轻人来讲,他的工作也并不容易。和爷爷那辈人援建坦赞铁路时候一样,杨周来到亚吉铁路也往往是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吊车司机、拌和站司机、领工员、班组长……更是当地员工的指导老师和实习师傅。

筑路的日子有苦也有乐

  1970年,周开义主动请缨以工人的身份参加了国家援建的坦赞铁路建设。用他的话说是“感觉在国内修铁路已经没有挑战性了,就想出国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但让周开义感到最快乐的,是结交了一群非洲朋友。他们对待中国人格外友善朴实,大家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回忆说,当年修建坦赞铁路,当地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怀疑变为后来的完全信任。如今,因中国铁路多年来积累的美誉度,以及工程队对当地民众的无私援助,常常有热情的牧民用英语高呼“China”向他们致意。尽管在非洲修铁路很苦,但后来回想起来,心头却充盈着诸多欢乐。 
  工作带给周平的快乐,莫过于每次排除设备故障后的满足感,莫过于带着工友们超额完成了当天的桥梁制造任务,莫过于日架12片桥梁、刷新纪录后的喜悦,莫过于乘坐自己修建的高铁时产生的自豪感。 
  而对于杨周来说,项目部同事之间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友情和亲情,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温暖和快乐。因为项目部年轻人较少,所以大家对他格外宠爱,经常给予他很多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关照。只要有哪位同事上街,就会给他带回来埃塞当令的水果,还安慰他说:“好好吃,吃饱喝足不想家。”类似的温情小事还有很多很多。背井离乡的筑路人在这里彼此温暖,相扶相持。 臧衡庞 伟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