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16日
城市穿梭的底色
——非墨散文集《城·色》赏析
文章字数:1,389
  □ 戴荣里 中铁建工
 
  非墨的散文集《城·色》,用作者的语言描述就是“献给我的妻子和孩子,一个男人青春的最后记忆”。的确,这本书既有青春的热血,又有对城市的思考,它忠实记录了一个拖着简单行李箱进驻北京的青年曾经的过往。
  当我翻看这本散文集,迎面而来的是关于北京林林总总的城市物象。有关这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皇城的历史,人情世故的演变,都可以从书里找到。每篇文字饱含着作者的青春记忆。作者对爱的回想与咂摸,对友情的珍惜与调侃,对风景的留恋与嗟叹。作者有时是平和的,有时是激越的。随着他穿梭的脚步,读者会感受到富有神采的灵魂在游走。每个人心中的城市固然不同,但能全方位地记录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对一段青春时光的追索,非墨的这部散文集,有着非同其他类似散文所没有的创新意义。
  非墨的这部散文集正是在青春的骚动期所积攒的文字,带有原生态的文字特点,语言在自然与打磨中互相平衡,意象在互相掣肘中前行,逻辑在悖论中获取新生。非墨的散文,透着诗性和当下圈子作家所不具备的语言张力。
  作为一位诗人,非墨的诗更多的具备体制内诗歌书写的特点,而非墨的散文则独具生存的况味。单独拿来一篇,可以赏读非墨生活的一个侧面,整部书连起来读,则像意象飞腾的故事,非墨所追求的散文的小说化以及小说的散文化的书写境界似乎更有另一番滋味。作为十几年前的旧作呈现给读者的,并没有让读者们感到晦涩与陈旧。相反,作者的每一篇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时光烙印。青春在记忆中闪光,城市在咀嚼中升华。每一处景物不单纯是景物,带有作者的情感,所以呈现“一切情语皆景语”,生活的底色播撒在景物上,人生的况味就出来了;城市的胶片被敏感的心所曝光,城是诗人心中的鸽子,散文是诗人生活的底色。城市景物的底色与诗人的豪情相互映衬,成就了散文《城·色》的内容与形式。
  《城·色》共收集了71篇作者写于10多年前的文字,更多文字陆续登载在网站或论坛上,作者年轻时似乎更注重城市景物的描写,曾想把此书取名《帝都景物纪略》,又有被人误作游记的担忧。我初读此书,亦有向旅游局推荐的想法。实际上,上好的文字总会在现实中派上用场,走入民间的话语读本未必一定是“下里巴人”,而非墨的散文,足见其具有雅俗共赏的笔墨功夫。
  非墨的人生格调或许是慢的,成家慢,生孩子慢,出书晚。但这并不代表作家的底蕴不够、灵性欠缺,相反,作者的思考带有岁月的韵致,时间的淘洗打磨了一位诗人的灵魂,语言的修炼融入了诗人的哲思。把文稿沉淀下来,在回顾中出发,在修润中隽永,在匍匐中升华。
  作者的语言叙述贴近生活的原色,在景与物的映衬中,人与情的推动下,向前涌动情节的发展。也从中看到作者行走的痕迹、阅读的取向、对爱的追索的路径。书中的小鱼儿是撩动读者的一个道具?还是作者心目中的青春记忆?当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会不由地想起自己的青年时光。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会让读者开启一条无目的旅行的新路径。
  相对于当下非墨的诗性创作,这本散文集忠实记录了作者过往的生活、北京城的风光。大概与我的误读相适应,这本散文还存在语言过分随意的书写特点,不能断然以好坏去评判这种写法的优与劣。但散文的流传却演绎着更多的审美倾向,语言的干净、唯美,故事的清新、原始,结构的素朴、大气,似乎成为当下读者对好散文的渴望。正如城市的人们喜欢田野风光一样,新鲜的东西总会让人留恋,但未必能挽留住行者的心。对非墨的散文,我感觉还有更多延伸的通道,余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