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中铁电气化局三公司
喜欢读书,尤喜《红楼》,说来惭愧,虽说喜欢,却只读了四遍,毛主席说过:“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按此标准勉强有了发言权。
四读红楼,跨度大,时间长,但每次读来感受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每次领悟各不同”。
初读当故事看,懵懂而匆忙。85年,15岁,初三,中考正紧。偶然在外班同学的课桌上发现了本《红楼梦》,如获至宝,央告再三,同学勉强同意借三天。遂囫囵吞枣,纯粹的“当故事读”,只记得大概情节,也算是读过了。
再读注重情节,从容却笼统。88年,刚上班,在京郑线一个镇级小站施工,那时候的工期普通没有现在紧张,遂托到郑州出差的同事从新华书店带回一套《红楼梦》,终于拥有了自己梦想已久的红楼。闲暇之余,从容读来,对宝黛爱情的缠绵细腻、儿女情长的香软浓艳尤为感怀,对书里的诗词尤为欣赏,除随手抄写书中的词曲外,还天天“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背诵,冒充婉约诗人。
三读对比历史,看到了复杂和沉重。2005年,听了刘心武老师的百家讲坛,细读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有了再读原著的欲望。也许是长久的关注和积累,加上是第三次阅读,比之前更细更深,不但对“四大家族”的兴衰及人物命运更加关注,对其家庭琐事背后的故事张力也更深入探究,联系到曹雪芹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到了风花雪月后的残酷和沉重,看到了那群“小才微善”的青年女子被摧残、被扭曲、被毁灭的遭遇,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及家族兴衰甚至朝代兴亡,有些沉重,甚至有些伤感。
四读研判细节有领悟。再读红楼,是十年后的2015年。此次重读,除从字里行间领悟到更多的“社会史料”外,还对书中的美食、美景更加有兴趣,不仅当作小说看,当作历史看,还作为一个“吃货”看。对于一些更加深入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也是另外一种收获。
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再创造,即在原作中掺入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以及现实的需要。出发点不同,读法和收获自然不同。所以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说,吃货看到了美食,才子佳人看到了爱情,悲观者看到了悲剧,史学家看到了历史。
五读红楼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