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07日
60后的别样童年
文章字数:1,268
  □ 胡小勤 中铁上海局一公司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童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脚步渐行渐远,但被刻上年代烙印的一些童年经历,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清晰如昨。今日回想起来,依然忍俊不禁。
 
  的确良
 
  小时候,我很期盼暑假来临,不是因为怕上学,而是为了“小九九”。在家排行老大的我下有一妹一弟,爸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兄妹三人的饮食起居自然由我负责。我们仨约好,要利用暑假时间“抓革命、促生产”——给街道编织渔网换取加工费,当然要保住胜利果实,加工费是不能“上缴”的。经不住我们姊妹软磨硬泡,爸妈终于答应了,加工费将专款专用,给我们添置“的确良”衣裳,我们乐得一蹦丈高。在那个特殊年代,家家户户凭政府发放的布票扯布做衣,每人每年领的布只够做一套衣裳,因此,我们小孩儿大都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补丁衣裳。而“的确良”是当时一种很高级的化纤衣料,颜色鲜艳漂亮,滑爽挺括不打皱。所以,一面市就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追捧,我们小屁孩也不例外。
 
  织渔网
 
  织渔网是一个慢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和妹妹每人搬一把小竹椅,在椅背上织网。小弟负责给我俩缠梭子,差不多编织一排就需耗用一把梭子,弄得小弟手忙脚乱。编织用的网线是绿色的尼龙绳,粗且硬,一天下来,把我和妹妹的手都勒破了,为了不影响进度,我们在手指头上缠上胶布,没叫过一句苦!那时候,天一亮我们就起床,到院子里占据“最佳位置”,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一起织网,并暗中较劲看谁织得快。晚上,路灯灭了,大伙儿才依依不舍地“收工”回家。一个假期下来,我们收获加工费14元。妈妈如约买来“的确良”布,给我们做了短袖上衣。我至今还记得,穿着“的确良”去上学,同学们投来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以后的假期,我们兄妹继续织网,顺理成章,我们先后拥有了“的确良”衣服、“涤卡”裤子和上海毛线衣。依靠自己的劳动,我们陆续“脱贫”了。
 
  看电影
 
  小时候,我家住在离电影院不过百米的地方,站在家门口,总能看到电影放映前后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那个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看电影是一项非常时髦而奢侈的娱乐活动,除了看电影,基本没有其他活动项目。好在学校里经常组织学生看电影,特别是“六一”前夕。每逢学校通知交钱看电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同学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商量带什么好吃的。当然,所谓好吃的,不过是自家的炕锅巴、炒蚕豆一类的,要是有同学带花生、瓜子、糖果(凭票供应)等稀罕物,那会让同学们两眼发绿,“哈喇子”直下三千尺。当时看的电影大都是《地道战》这样的战争片。我们记住了不少电影中的台词,并时常现学现用。有时进教室大门时,就有人来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有同学考试成绩不错时,道一声:“高!实在是高!”更有调皮的男生拽着女生的长辫子喊:“马尾巴的功能。”……我们不仅喜欢学说电影台词,更喜欢学唱电影插曲,甚至是非常难唱的革命样板戏——京剧,我们也不放过。当然,最先学会的肯定是我,因为我有免费“小灶”呵护,电影院的高音喇叭天天播放这些电影插曲,我在家照单全收。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被涂上别样色彩的童年,记忆里最美好纯真的时光!我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