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丽娟 中铁广州局三公司
2000年,我还是湖南卫视“新青年”的主持人,进央视后,头发很快被剪短了,穿上套装,坐在主播台上,想着自己脸上的表情、语言、化妆、衣服。这一场下来什么都得想,不知道怎么才能忘掉自己。陈虻说:“回家问你妈、你妹,她们对新闻的欲望是什么,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这是《看见》这本书目录后的第一段话,从语言方面来说,柴静并没有选择华丽辞藻、专业术语,甚至没有过多修饰,她选择了最直白的语言、最原始的话语,却开篇就找准了她后面所写内容的大前提,那就是不管记者也好,主持人也罢,都是人!
像书中讲到的很多新闻事件,比如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批判声、谴责声压过了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的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真实的残忍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没有真正了解事情的缘由前,大可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所谓的意见,眼睛看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事实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看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柴静的《看见》有万钧之力,她说:“这本书里,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柴静与她的经历一同成长,从最初的不会说话,以及内心的挣扎,到后来越来越像个人,她把每一次的采访都当成了一种历练、一次洗礼。在《看见》中,你能看见她的内心变化,她的转变;书外,你能看见自己的冲动与直白,甚至是无知。
柴静这本书的价值,就是让你看见三个方面,那就是自己、别人和社会,以小见大。当你读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缩影,会发现这个社会隐藏的尾巴。山西的煤矿事件、全国的非典事件、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等等,我们都能发现这个社会不完善的角落。柴静把事实放在我们的面前,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我们看见不等于知道,都是基于“人”这个基础的。这个人,有可能是柴静自己,有可能是柴静的导师陈虻,有可能是某个名人,有可能是被丈夫二十年家庭暴力之后刺了丈夫27刀被判死期的女子,有可能是山西矿难中死去的人,有可能是流浪的孤儿……有可能是你,有可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