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5月31日
时逢端午包粽子
文章字数:2,141
  □ 兰溪 股份公司总部
 
  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最温情、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之一,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每逢端午来临,我先想到的词就是“粽子”。这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词,却牵动着我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思绪、太多的情愫、太多的感念。儿时的我,最想吃的食物就是“粽子”;成年的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包粽子”。提起粽子,我就会想到母亲,想到母亲给予我们儿女的全部的毫无丁点杂质的纯纯的爱、深深的爱。
  小时候,从我记事起,最想过的节日就是端午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我和弟妹就能吃上母亲亲手制作的南方特色鲜明、浓浓肉香中伴着淡淡箬竹叶清香的四角粽。当时在我意识中,端午节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有粽子吃。记忆中,出生于浙江兰溪的母亲所包粽子中的糯米(有时还会加点绿豆或黄豆)都是经过酱油加味精浸泡过的。加入糯米中的猪肉或排骨,必须切成5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厚的一条条、一根根,然后用酱油等调料腌制过后,才能作为加工四角粽子的主要食材。粽叶必须是长1尺左右、宽5厘米左右的竹叶(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南方才有的箬竹叶)。捆扎粽子的绳子是用白线手套(工程单位每年都给员工发放的一种劳保用品)抽解下来的棉丝线。我在上小学前曾断断续续在兰溪生活过不少时光,记得兰溪老街上就有一年四季专门卖四角粽的店铺,但我总觉得粽子店的肉粽也好、排骨粽也好,都没有母亲包的香、口感好。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粽子,就是有肉或有排骨的咸淡适中、香味扑鼻、口感黏绵的四角粽。直到参加工作后,在单位上过端午节时,才知道居然还有或裹着红枣,或掺着豆沙,或没有任何馅的,需要蘸着白糖吃的三角粽,我对这种粽子一直没有任何兴趣。至今,母亲包粽子、煮粽子的情景,我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煮粽子时,当那香味伴着升腾的水蒸气在厨房弥漫时,我和弟妹们立即会围到煤火正旺的灶台旁,瞪大眼珠盯着雾气袅袅的大号铝合金锅(后来有了铝合金高压锅)直咽口水,总感觉煮的时间那么漫长。每每此时,我就会对母亲说:“妈妈,都煮这么长时间了,粽子该熟了吧?”“妈妈,水煮干了吧?”母亲总会笑着说:“还没到时间,妈看着时间呢。”这时,我们只有无奈地眼巴巴地继续等待。由于我们爱吃粽子,母亲只要有空并能买到粽叶,即使不是端午节,也常为我们包粽子。我记得有很多次,母亲下班后,待我们兄妹四人吃完饭,辅导完功课,把我们赶到床上,她才开始包粽子,经常连包带煮,要忙到凌晨。早餐时,我们就能吃上香喷喷的肉粽子。有好几次,我半夜醒来时,发现母亲还在那为我们包着粽子……
  母亲的粽子就这样陪伴着我度过了虽不寻常但充满幸福的学生时代。直到我下乡,参加工作,有时回家探亲,只要有条件,母亲就会为我包粽子。后来她退休了,每逢在外地工作的我们回家,她仍会乐此不疲地为我们包粽子。这期间,我和妻子也曾跟着母亲学习包这种南方印记鲜明的四角粽子。
  工作后,不论是在合肥,还是后来举家寓居北京,每逢端午节,只要不是出差在外,我都会与妻子一道自己包粽子,因为儿子也爱吃这种四角肉粽,更因为包粽子的过程,也是我惦念、感恩母亲的过程。
  今年的端午节前夕,我出差回京。妻子告诉我:“前两天,儿子回家说,想吃我们自己包的粽子。”我说:“我也想着这事呢,只是包粽子的粽叶越来越不好买了,能买到的不是陈年的老叶子,就是又细又长只能包三角粽的芦苇叶。去年,在小区附近就只找到一家店铺卖箬竹叶,而且质量极差,叶子老旧,裂口很多。不像当年在湖南汨罗和安徽皖南,母亲用的粽叶都是新鲜的,今年包过后,洗泡干净,第二年还能再用。”
  小长假第一天上午,我就去红莲菜市场买了瘦多肥少的五花肉、糯米,并在去年那家卖粮油禽蛋的小店铺,买了长宽适中,颜色青黄毫无光泽,质量还不如去年的老叶子。回到家中,妻子将粽叶洗了几遍再泡在清水中。我则将五花肉洗过切成小条,用酱油、黄酒、大料等调料腌制好待用,接着将糯米洗净用上好的酱油调好。下午,食材腌制得差不多了,我和妻子便开始了颇有些仪式感的四角粽子制作过程:取一片粽叶,先检查有无裂纹,如有就再找一片或半片垫上,将光面朝上,在粽叶的三分之一处对折成斗状(一半在上一半在下),用左手掌脱住,右手用勺将腌制过的糯米放入粽叶斗中,压实后放上同样腌制过的大小合适、肥瘦搭配的肉条,再铺上一层糯米,用右手压实并将肉完全盖住。之后,将手上部分粽叶对折过来盖住糯米,检查四个角是否盖住,确认没问题后,右手将白纱手套上线头拉出来,并使部分线压在左手拇指下,右手将纱线在粽子上用力缠绕若干圈,以缠出等距离线条为佳,最后将左手拇指下的纱线头与右手纱线,像系鞋带一样系紧后,剪断丝线,一个四角粽就诞生了。我包的粽子,口感及色香是绝无问题的,只是在造型上稍有瑕疵。尽管有个大概模样,四角也算齐整、周全,但与妻子包的相比,速度是快一些,秀气程度逊色不少,若要按母亲当年的水平来衡量,可能还要差好几个档次。
  在一个又一个粽子制作过程中,我的眼前又交替浮现出母亲在不同地点(儿时的我们经常随修筑新线铁路的父母四处搬家)、不同年龄段为我们包粽子、煮粽子的身姿和情景。心中又在默默地祈福远在千里之外、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健康、快乐。我还在想,我应该给母亲通个电话,请安之后,一定要让她老人家知道,这个端午节,我们又包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