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里,经他维修保养的机械2800余台,修复损坏的机械设备4800余台,小发明小创造30多项,节省资金300多万元。
11年里,150多名非洲孩子跟他学习机械修理技术,他们都叫他“陈爸爸”,他还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徒40多人。
11年里,他仅仅在家过了3个春节,他把对父母的孝敬、对孩子的抚养全都交给了妻子,一提起家事,他就满脸愧疚。
他就是中铁七局海外公司刚果(金)卢本巴西项目部的一名机械修理工,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陈永和。
(一)
2005年,陈永和和同事们奉命到非洲莫桑比克,参加莫桑比克151公里项目施工。一到工地,别说水、电、房了,连条能走的路都没有,方圆几十公里,人迹罕见。他二话没说就和先期到达的工友一起,平场地、建营房。用了一个多月才把营区建成,非洲灼热的阳光把他们晒掉了几层皮。
在随后的项目大干时期,工地又遇到了大麻烦,从国内运去的施工机械水土不服,经常趴窝,现场急缺机械维修人员。从国内调人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正在项目部领导一筹莫展之时,曾经干过机电维修工作的陈永和,凭着自己掌握的机械知识,主动向项目领导请示,试着修复一些机器。没想到这一试他就喜欢上了这行。白天,他和工友们一起钻到工棚里,研究各种机器的故障,认真记下每个拆解步骤,晚上,和国内的专家联系,对照学习,不分时间,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地抢修。一天、两天过去了,他的业务也逐渐熟练起来,拆装发动机、安装液压缸、检修滤清器等主要的工作都可以独立操作了。几个月下来,当看着一台台故障设备在自己手上“起死回生”,他心里很有成就感,就这样一干就是11年。
在非洲的11年时间里,陈永和参加过中铁七局承建的莫桑比克、刚果(金)等多个国家的项目施工,从一个门外汉到机修高手,成了公司的机械修理专家。他还自己编写了通俗易懂的机械设备保养手册发到操作人员手中,一有空,他就给大家宣传机械保养的重要性。对一些复杂设备,他还托人从国内找来文字及影像资料,组织大家一起观看学习,共同研究。十几年来,小到一个电风扇,大到几百吨重的重载卡车,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他也从一名普通的机修人员一步步成长为机修组长。
业务熟练了,专业精湛了,他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当中。十几年来,陈永和自己琢磨制作的小设备、小发明、小创造、小改进多达30余项,不仅提高了维修工作效率,还为单位节省费用300余万元。
(二)
虽然工作地点常年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但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陈永和始终不忘初心。他积极参加地区党支部组织的专题学习研讨,查找自身不足,不断整改提高;他还把能找到的学习资料全都收集起来,由于非洲没有报纸,他就从网上下载打印,并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闻节目,他总是给同事们说,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最好老师。
在非洲工地上,陈永和不仅工作上处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延续着中非友谊,提升中国企业的形象。在莫桑比克151公里项目施工时,他和几名非洲徒弟把修理点设在工地的路边,在工作间隙帮助当地村民维修车辆,他们也由衷地对他树起了大拇指。
在非洲工作的11年里,陈永和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机械维修人员,带出了150多名非洲徒弟。在卢本巴西,有个叫嘎斯巴力的当地员工,因为家里太穷,从小就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他非常喜欢修理机器,陈永和就手把手教他拆装机器,有时候一个工序能教他十几遍,连翻译都说,他对非洲徒弟,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
几年下来,嘎斯巴力熟练地掌握了车辆的并线启动、电瓶充液保养,发动机安装等技术,有了一技之长的嘎斯巴力逢人便说:HEREISMYHOME,CHENISMYFARTHER,NOMONEYIDO”。“项目部就是我的家,陈就是我的爸爸,就是不给钱我也愿意在这里干。”嘎斯巴力用自己朴实的语言说出了对项目部、对陈爸爸的那份感情。后来,陈永和的那些非洲徒弟都喜欢叫他陈爸爸。
(三)
在国外,虽然有非洲徒弟在身边做伴,但也难掩他的思乡之痛。常年的海外工作,也是对一名共产党员意志的考验。11年,他只回国休假三次。
陈永和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出国后回家休假的情景,快两年没见到爹娘妻儿了,一进家门,年迈的母亲就颤颤巍巍地拉着他的手说:“瘦了!黑了!”老父亲也站在一旁喃喃地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人们都说:父母在,不远行。望着白发苍苍的爹娘,他心里隐隐作痛。放学回家的孩子,看到几年不见的爸爸,呆呆地站在那里,也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才怯生生喊了声:“爸。”陈永和紧紧抱着儿子,久久地没有放手。
陈永和的事迹,得到了中国驻非洲经济参赞的高度称赞。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中国中铁、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中铁首届“十大感动人物”,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柏仁荣 贾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