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五年间,企业的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一是加强了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抓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工作的同时,由大桥局建设的“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科技部的批准,企业主持的国家级实验室由2个增加为3个。二是完善了各类专业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二院,新成立了BIM技术研发中心,完善了覆盖桥梁、隧道、电气化、轨道、施工装备、先进工程材料及检测、BIM等7个企业优势领域的专业研发平台体系。三是加快了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增7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21个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定和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11个和36个。四是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全系统有6家二级单位、13家三级单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与此同时,中国中铁被列为中央企业“十二五”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纲要十五家重点联系企业,入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百千工程”企业;参加了中国工程院和国资委联合开展的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实施的“技术创新体系升级版工程”荣获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二等奖,成为当时唯一获奖的中央建筑企业。
五年间,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系统研发投入年平均增幅达18.4%,2015年科技研发支出达到102.8亿元,累计投入402.3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1倍。在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方面,建立了科技经费预算管理和多渠道稳定增长机制,修订了《科技开发计划管理办法》和《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规定研发投入实行预算管理并与主营收入挂钩,并将研发投入强度纳入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积极推动科技产融结合,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中铁创投基金;利用国家和地方奖励资金设立了“中国中铁科技奖励专项基金”,为开展科技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年间,企业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一是系统掌握了适用于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下,不同轨道结构类型,涵盖时速250~350km的高速铁路以及30t轴重重载铁路、高原铁路、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勘察设计、施工及关键装备等的成套建造技术,率先掌握了4GLTE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勘察设计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二是桥梁设计理论、结构形式、施工方法、施工装备、钻探测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三是各种复杂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的施工技术和工艺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全面掌握了高速电气化铁路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关键产品生产等技术,首创了时速380km接触网体系,保持了电气化铁路建造技术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五是实现了盾构、TBM系列产品的自主设计及制造;实现了全系列国产高速和重载道岔的研发及制造;自主研制了大吨位起重机等多种新型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六是通过单轨、中低速磁浮的科技研发,实现了在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七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建设,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推广了一批新成果,并且在智慧城市、地下管廊等新型技术领域实现了新进步。八是组织开展了异地灾备中心、电子商务、主数据平台、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等一批重点管理类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应用了“隧道监控量测系统”等工程监测预警信息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五年间,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累累。“十二五”期间,全系统共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社会力量设奖)1382项,获得授权专利3929项,其中发明专利904项,国家级工法77项,省部级工法1250项;共有34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市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697项科技成果通过股份公司组织的科技成果评审。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创新成果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同样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解决了桥梁跨度大、桥面宽、活载重、速度快的难题,实现了公路、高速铁路、一级干线铁路多通道共用桥梁的突破性建造,其结构及安装方法同时获第16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荣获国家级工法的“步履式架桥机架设铁路客运专线32m/900t级整孔箱梁施工工法”,总体设计合理,配套选型正确,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在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桥梁修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异表现,企业在2013年和2016年,连续两次被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特别奖”。
五年间,企业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公司拥有院士2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363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12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超过2.5万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坚持每年评选专家员工、金牌员工、首席员工;每两年评选一次“十大专家型工人”“十大新型农民工”“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女性”;每五年表彰一批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科技标兵和优秀科技成果,通过选树先进典型,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十二五”期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1.35倍,利润总额增长1.7倍,总资产增长1.52倍,净资产增长1.71倍,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由2011年的第95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57位。
二、知时识势,认清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1.我国已步入创新决定经济发展、决定前途命运的新阶段。
2.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面临着诸多科技创新的新考验。
3.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三、着眼长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兴企战略
“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战略指引、市场导向、增效为本,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开展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搞好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的结合、产融结合、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着力加强协同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施工生产机械化、企业管理信息网络化、工程产品绿色环保化,着力培养一批世界一流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中国中铁品牌,着力集众智搞创新,形成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中国中铁做强做优做大,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全系统上下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需求牵引、创新引领、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等八大原则不动摇,确保实现以下六大目标:
1.创新驱动体制机制更加成熟。确立企业创新驱动模式,建立创新决策和咨询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两级四层”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大力推动“双创”工作。企业科技投入达到年营业额的2.5%以上,研发费用达到年营业额的1.8%。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科研经费支付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2.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再创佳绩。强化战略导向,依托重点项目,着力攻破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新跨越。五年内,科研开发项目达到5000项,其中承担国家级课题、公司重大、重点项目达到600项,评审验收通过率达到85%;争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社会力量设奖)500项以上。
3.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显著增强。完成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不少于30项;获得国家级工法40项以上,省部级工法500项以上;获得授权专利1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150项。同时,将发展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有效融合,强化专利资产的经营管理,加快核心技术专利海外布局,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4.绿色低碳技术研用明显进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完善公司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低碳技术难题,以技术创新引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建设,切实将节能减排融入实际生产,实现各项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确保完成企业“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国资委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
5.技术标准国际化大幅度跨越。积极服务国家“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针对国际项目特点,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注重技术的适应性研究,加强国外技术标准学习与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定,推动中国标准属地化、国际化,加快企业投资、技术、装备、产能“走出去”步伐。
6.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搭建人才成长平台,营造人才成长氛围,在企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大院士、大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等国家级专家和具有影响力的省部级及行业协会评选的专家培养选拔工作力度。加强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建立院士、大师、专家工作室,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际及国内的行业影响力。
在落实“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科技工作中的四个重大关系:
一是科技研发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二是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三是成果突破与普及运用的关系。
四是务求实效与树立形象的关系。
四、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
1.乘风借势,高度重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要认真抓好既有的3个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二是要认真抓好既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三是要抓住中央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积极申报建设更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2.看重责任,努力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
一是高铁及铁路建造技术,包括“四电”及“四电集成”技术。二是大桥建造技术。三是盾构机制造技术。四是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技术、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新型轨道交通包括单轨、中低速磁悬浮、有轨电车技术等。还必须学习先进,围绕企业层面的科技进步大力作为,主要包括超高层建造技术、拼装式建筑技术、房屋钢结构技术、港口与航道施工技术、机场综合施工技术和综合管廊建造技术、海绵城市设计施工技术、绿色节能建造技术、智能建筑技术以及智能城市建造技术的研发、整合、应用等等,这些领域都要成为我们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
3.舞好龙头,真正提升规划设计环节的科研能力
一是要努力抢占新兴建筑领域的技术制高点。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不断提升总体规划与选线选址水平。三是要瞄准成本最低、便于施工狠下功夫。四是要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基本要求,着力在绿色工程设计、节能技术开发、环保材料应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五是要虚心向施工单位取经。
4.结合实际,认真组织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科技攻关
一是要认真组织生产技术难题的科技攻关。二是要认真组织安全质量工作方面的科技攻关。三是要认真组织降本增效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要认真组织市场定位工程投标书施组方案中的科技攻关。五是要认真组织技术标准国际化方面的科技攻关。
5.与时俱进,切实加快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
一是要切实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步伐。二是要积极稳健地推进BIM技术的开发应用。三是要努力推进智能建造与智能制造。
6.聚焦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运用
一是要确保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竞争能力。要点之一是要廓清企业的科技地位。要点之二是要抓好专利布局和专利保护。要点之三是要加强市场推广并切实将科技成果体现为经营投标的“加分项”。这是科技人员的责任,更是经营人员的责任。
二是要确保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能力。要点之一是要专事专办。要点之二是要去伪存真。要点之三是要健全机制。要点之四是要内联外合。
7.强化基础,不断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水平
一是要抓好体系完善。二是要抓好规划完善。三是要抓好机制完善。四是要抓好制度完善。五是要抓好考核完善。
8.以人为本,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抓好任何一项工作、成就任何一项事业,根本都在于人才。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就更加在于人才。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力量,“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全面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规划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都制定有明确的目标和措施,这些目标与措施要细化分解到各个单位,各单位都要根据规划要求,认真抓贯彻,确保全面落地。
二是要突出抓好国家级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等称号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企业和国家的财富。在注重平时培养的同时,要把工程院院士、勘察设计大师等的申报工作作为企业的大事来抓。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为相关申报工作服务,尽最大努力增加系统内国家级科技人才的拥有数量。
三是要全面完善企业专家队伍体系。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修订完善企业的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分级分专业的专家方阵和专家梯队,落实培养办法,畅通晋升渠道,明确工作机制,建立院士、大师、专家工作室,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专家队伍团队。
四是要积极探索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办法。在坚持既有的有效激励办法的同时,要根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战略部署,探索对科技人才和科技团体实施股权、期权、分红以及个人收入与成果转化收入挂钩等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五是要积极营造尊重科技人才、爱护科技人才的文化氛围。要充分认识科技人才身上的知识分子特点,尊重其个性上的特立独行,使科技人才始终感到企业的温暖,始终能够以企为家,始终心情愉快、激情四射、饱含创新欲望地工作,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不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