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9日
“导师带徒”育英才 青年员工“挑大梁”
——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人才培养工作侧记
文章字数:1,773
  今年以来,石济客专项目部作为中铁电气化局首个项目管理试验室取得多项成效。令人惊奇的是,项目经理张俊是一名年仅38岁的年轻人。
  张俊是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2003年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他在担任石济客专项目经理之前,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团队,先后完成了广昆铁路、杭长高铁、合福高铁等项目的施工生产并获得多项殊荣。
  目前,在一公司像张俊一样的年轻人担任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的已有64人,这些青年英才已经挑起了施工一线技术管理的“大梁”。他们的快速成长进步,要归功于一公司近年来精心部署、大力推进的“导师带徒”活动。
  “导师带徒”活动是一公司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公司部署,今年6月,共有394名中层以上干部通过双向选择与青年员工签订了导师带徒合同。青年员工的快速成长,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保证了公司技术管理人才链的连续性。

提供人才储备基础

  近年来,一公司把引进应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作为人才引进的主渠道,每年招收的毕业生都在60至70人左右。这些青年人才的引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优秀的人力资源。“导师带徒”活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出了现有技术、技能骨干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青年员工的技能提升和岗位成才。
  目前在生产一线,项目部的工程技术工作几乎全部由这些青年员工包揽。石济客专项目部工经部负责验工计价的刘昱新,刚入职时仅负责简单的资料整理工作,经过“导师带徒”中结对师傅的耐心指导,目前独立负责项目管理实验室推行的成本管理系统V2.0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不仅如此,石济客专项目物资、财务、办公室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

破解“留人”难题

  “引人容易留人难”,这是近年来在建筑行业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为了把优秀人才留下来,真正为企业发挥作用,一公司采取多项措施为青年人创造成才条件:坚持专业对口分配原则、制订送外培训计划、建立健全关键人才特别保护制度……其中最见成效的就是持续开展的“导师带徒”活动。
  一公司通过“四抓”确保“导师带徒”见实效。一抓激励机制,促进“导师带徒”不断深入;二抓双向选择,确保“导师带徒”有效进行;三抓活动延伸,丰富“导师带徒”活动内涵;四抓经费投入,保证“导师带徒”活动持续开展。
  简而言之,“导师带徒”就是为每一个新入职的青年员工都制订了培养计划,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老技术人员与其“结对子”,帮助其早日成才。不仅是青年员工,一公司还将“导师带徒”辐射面加大,公司各分公司、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公司机关各部室负责人都要“带徒”,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也可以主动去寻找自己中意的“师傅”。公司宣传部部长将张唐项目部热爱写作的安质部员工高文韬收为徒弟,目前高文韬被公司员工戏称为最会写作的安质员;公司宣传部员工小刘也主动找到机关党委副书记曹荧“拜师”,认真学习党建方面的知识;北京分公司副书记高须贤收燕房线动调项目部电力调度主任李佳楠为徒,打消了李佳楠对个人成长的顾虑……
  最有代表性的是接触网六段王敬渊、刘进师徒。刘进之前是全总农民工副主席巨晓林的徒弟,他为了学习项目管理经验,主动向时任石济客专项目总工王敬渊“拜师”,并签订了为期3年的“导师带徒”合同。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营造了一片沃土,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和真诚,一批青年员工立志扎根公司,希望在这里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

搭建成长平台

 
  一公司同时制定目标,加大优秀青年员工典型的选树比例,在人才选拔中变“相马”为“赛马”,为青年成才创造良好的平台。仅2015年公司就先后提拔任用青年员工64人,其中19人担任副科级以上职务,45人担任了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等职务。
  2006年入职的五分公司员工刘万荣,刚入职时在迁曹项目部做料库管理工作。刘万荣与当时担任项目总工的马志广签订了“导师带徒”合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刘万荣就从从一名对工程一窍不通的“青瓜蛋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材料员。在“导师带徒”活动开展期间,他还深刻领会了“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孪生关系,意识到物资管控也是预防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根源。通过师傅马志广手把手教,自己如饥似渴般学,2013年9月,刘万荣已成长为五分公司物资部部长;2015年6月,刘万荣在公司石济客专项目部全面负责物资部工作。
  “导师带徒”活动真正在一公司营造起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有效调动了青年员工在中国中铁这片沃土上建功立业的积极性。 王凤群 刘亚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