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03日
倡导“工匠精神”请先善待工匠
文章字数:983
  

□ 赵亮

  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工匠精神”,媒体有关于此的文字就多了起来。但是,笔者鲜见有文字在技术层面提出如何倡导“工匠精神”。我认为倡导“工匠精神”首要解决的是“工匠”们的心理感受和切身利益,让每一个“工匠”都能感到来自全社会的善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就是保护他们的钻研精神,保护已经稀缺的“匠心”。
  尊重“工匠”的人格。“匠人”们大多眼中只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他们不屑于“眼前的苟且”。要知道,精湛技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因此他们就没精力去觥筹交错。他们不喜言辞,所以看起来“不善言辞”。他们甘守寂寞,所以显得形单影只。他们拥有人所不能的技艺,所以大多是“高冷、自傲”。他们不走捷径,所以常被称为“傻子”。这些“傻子”被人误会,甚至受到排挤。长此以往,这个人人争做“聪明人”的社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工匠”们的“古怪”性格和不谙世事,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自由的空间。
  保障“工匠”的利益。“工匠”们智商绝不可能“余额不足”,但是他们的银行账户经常余额不足。他们并不是不屑追求物质与金钱,而是把精力投入工作中,无暇顾及其他。虽然他们不主动求名求利,但是如果流汗、甚至流血,最终还要流泪,那么还愿意践行“工匠精神”,这样的人就真让人怀疑智商“余额不足”了。所以,工匠们在低头沉思、反复锤炼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份应得的、合情合理的报酬和公平的待遇。
  保护“工匠”的成果。“工匠”们看中的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完美作品,并享受过程。如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一个作品都是工匠“身上掉下的肉”。保护“工匠”的成果,就是保护他们的“孩子”。正因如此,更应从立法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从执行上加大执法力度,这才是“工匠精神”得以弘扬的根本保证。到那个时候,我们的“比尔·盖茨、乔布什”们只要取得成果,就能依靠掌握的技术名利双收。这种示范效应,一定会吸引人们争当“工匠”,中国也一定会涌现自己的“微软”“苹果”这样伟大的企业。
  这些,都是要创造适宜“工匠”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我相信,只要做到:尊重“工匠”人格;保障“工匠”利益;保护“工匠”成果,这个“生态环境”就会形成。等到那时,他们可以怡然自得、无所顾忌地钻研技艺、打磨作品、追求创新,不断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会水到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