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
一声汽笛,时间定格在6月30日15时21分。
随着试运行的首发地铁列车缓缓驶出市政府站向昆明南站进发,标志着昆明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实现“6·30”开通目标。
4站4区间,双线总长十余公里的地铁,从进场围挡施工,到开通试运行,只用21个月。这样的神速,在彩云之南,前所未有;在祖国各地,首屈一指。
创造奇迹的,是世界500强中国中铁旗下的精锐;完成壮举的,是中铁昆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麾下劲旅。
此刻,在彩旗招展、欢歌笑语之中,有一群人,默默望着远去的地铁列车,眼眶湿润了……
一声汽笛催热泪,万千思绪涌心头。
英雄本色谁与争锋
2014年8月,为加速发展,强化昆明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辐射东南亚“桥头堡”的功能,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同时开通昆明南站高铁与1号线支线地铁,实现昆明轨道交通的无缝对接,并把2016年6月30日开通试运行作为“硬指标”写入了昆明市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工程(以下简称1号线支线)的招标条件。
这,是什么概念?
从2014年10月1日到2016年6月30日,即便一天不休息,施工时间也只有21个月。按目前国内成熟的地铁建设经验,像1号线支线这样规模的地铁建设周期,至少需要4~5年。用不到2年的时间实现1号线支线“开通试运行”,似乎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极限挑战,似乎没有谁敢于面对。
有实力,方有魅力;有底气,才有魄力。极限挑战,吓不退“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英雄汉。
2011年底,中国中铁以在建的昆明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西标段项目为依托,以“中国中铁昆明市轨道交通工程指挥部”为根基,在昆明成立了“中铁昆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更好地建设祖国大西南、辐射东南亚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国中铁战略规划指引下,中铁昆明公司倾力强化管理,奋力开拓市场,2012年新签合同额340亿元;2014年,新签合同额约410亿元。2014-2015年,昆明市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土建、站后市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土建、站后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相继中标,新签合同额约16亿元。
收获来之不易,可以说,中标1号线支线,正是中国中铁战略布局下的成果之一,也正是中铁昆明公司“以在建获新建”发展思路的又一次开花结果。
敢于迎接挑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勇于超越自我,从胜利走向新胜利——这,是中铁昆明公司主要领导在投标分析会上表达的决心与意志。
正所谓,沧海横流,不改英雄本色;琴心剑胆,试看谁与争锋?
责任如山担当如铁
位于昆明呈贡新区的1号线支线工程,衔接地铁1号线和高铁南站,单线线路总长5.32公里,均为地下线,其实现了昆明南站站与昆明高铁南站无缝对接,并与地铁4号线换乘。工程有四大特点:工期紧张,仅有21个月;前期工作量大、时间短,项目建点、施工设计图纸、现场调查、绿化迁移、管线迁改、交通疏解、临水临电接入、施工围挡等前期工作均需在1个月完成;设计、施工同步开展,相互影响;文明施工及环保要求高。
线路穿越市政府办公区,周边包括市政府办公楼、昆明三中等,而白龙潭公园站紧邻白龙潭水库,对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
当然,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工期。
中标,就意味着兑现合同承诺。中标后,中铁昆明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有本领、有魄力、有经验、有底气”的建设管理团队——中国中铁昆明市轨道交通1号线支线项目经理部,并确立了“严密组织、严格管理、严明纪律、严细执行”的建设管理思路。
这个拥有17人,平均年龄只有33.5岁的团队,从组建开始就把“6·30”开通试运行的工期目标作为工程的最高目标,作为履行合同、兑现承诺的关键。
他们强化工期意识,增强履约树誉的能力。他们以“两迁一改”为突破口,以“快速施工”为主线,以“现场管理”为重点,坚持目标管理,节点卡控,定期考核的原则,以点带面开展工作,全面落实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精细化作业,深入细致开展项目管理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他们克服了设计图纸滞后、两迁一改、交通疏解等困难,实现了快速安摊建点,实现了项目的全面开工,做到了均衡有序生产。昆明市前副市长何波在检查1号线支线工地时曾给予项目现场管理高度评价,他说“目前这里代表了昆明轨道交通施工的最高水平”。
他们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百年大计的理念,狠抓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针对项目时间紧、前期工作不充分、环境敏感的特点,他们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强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安全、质量、技术等方面的制度46个。他们统一标准,定期、不定期检查评比,树立“思维施工”理念,坚持样板引路。安全质量整体全程受控,获得了业主、政府监督部门、市领导的认可和好评。
他们大力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受控。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项目实际,他们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策划集中进行、施组集中编制等11项集中管理,夯实了项目管理基础,规范了项目管理行为,增强了对项目的管控能力。
他们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团队融合能力。1号线支线站前站后工程任务参建单位达8家,人员又来自五湖四海,各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跨度和幅度都很大。对此,他们始终坚持管理和培训并重,并以培训促管理,号召每人当一次老师,讲一堂课,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座谈,进一步增强了项目团队的融合能力,使管理团队和参建队伍“懂规矩、守纪律、有激情、在状态”。
敢于担当的团队,必有骄人的业绩。负责1号线支线站前土建三工区施工任务的中铁四局项目部,实现了从进场、盾构始发、车站封顶、双线洞通,到盾构区间通过验收等全线14个“第一”。他们用9天时间完成白昆区间右线盾构机下井吊装、组装、调试等工作,实现全线首台盾构机始发;用118天完成白龙潭公园站从土方开挖到主体结构封顶;打破了昆明地区盾构单日掘进26环的记录,创造了引领昆明地铁建设的“中铁速度”。
自开工以来,1号线支线迎接各类现场观摩50余次,成为昆明地铁行业接受观摩学习最多的单位。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常务副省长李江,省纪委书记张硕辅,原昆明市市长李文荣、市长王喜良,中国中铁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长进,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副总裁刘辉等主要领导先后莅临工地并给予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2015年7月底,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了全市在建项目建筑企业350余人对1号线支线土建三工区的驻地建设、文明施工及现场管理进行观摩学习。该施工单位代表昆明市地铁单位在观摩会上作经验介绍,再次彰显了1号线支线在昆明地铁行业的标杆地位。
钢骨砥柱铁肩风流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视察了昆明高铁南站的建设情况。在视察时,他关切地询问了地铁与火车站台之间的距离,乘客换乘是否方便。当得知昆明高铁将与地铁同步开通之时,他满意地笑了。
为了同步开通,中国中铁汇集精兵强将;为了兑现承诺,中铁昆明公司、1号线支线项目部和参建员工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然而,站前站后工程上的难点,更让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
土建施工方面,盾构要穿越复杂地质及富水地段,即穿越软土地层及泥炭质土地层、侧穿水库、穿越岩溶地段、穿越桩群;盾构区间需要开仓换刀,耗时费力安全风险高;1号线支线要上跨1号线运营线,盾构区间与已运营的1号线隧道最小净距仅为2.9米,如何减小对夹层土体的扰动,保证安全质量,是对安全施工的最大考验;长度31.1米的大跨度联络通道,远长于常规的8米,通道开挖上部存在较厚的泥炭质土,坍塌风险大。
站后工程方面,工期短、任务重,仅站后包括信号、通信、自动售检票、供电、监控、消防等10个大系统,就有设备8796台套,还有装饰装修、设备安装工程;站后多专业交叉施工,设备数量多,轨行区运输难度大,现场组织协调难度大、安全风险极高;各专业与既有线路接驳时,作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风险大;站后系统调试量大、面广、复杂。
眼前一个个困难,仿佛是跨越路上的磨刀石;一个个问题,恰似放飞梦想的试金石。中国中铁的团队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昆明南站站,是1号线支线的最后一个站,与昆明高铁南站西广场商业酒店合建,设计为桩基础。由于规划设计原因,1号线支线项目部于2015年9月8日才拿到设计图纸,开工比其他站点晚了近一年时间。场地狭窄,地质复杂,从现状地面以下约30米均为粉土粉砂层,且紧邻白龙潭水库,地下水丰富,基础桩钻孔中极易塌孔。项目部发明了粉砂土层“模具”孔内钢筋笼制做移安施工工法,将基础桩施工工效发挥到极致,仅用一个月时间即完成了263根基础桩施工。他们不畏艰辛、风雪无阻,最终于当年12月20日完成了昆明南站站主体结构封顶,创造了整座车站从开工至封顶仅用103天的昆明地铁建设新速度,树起了昆明地铁建设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今年1月25日子夜,斗南站地铁高架桥上寒风凛冽,当日气象局测的最低温度为零下3摄氏度。0时38分至3时,中铁电气化局48名员工在白雪的映衬下,敷设完成1号线支线“第一缆”。
电缆敷设施工空间狭小。按部就班,即便是四五十人,一天也只能敷设一根电缆,无法保证“6·30”节点工期要求。项目部通过对交叉作业各工序之间关系的梳理、分析,优化了各工序之间的作业时空安排,加快了进度。
繁忙的工地上,当你看到一个头戴安全帽、身背砌体砖或者地板砖的工人,他的安全帽正面和侧面一定分别写着“中国中铁”和“中铁建工”字样。运输通道较少,各专业施工争分夺秒,有限的通道经常被堵断,于是你看到了人工运输材料。
我们员工在施工条件最为困难的昆明南站创造出18天移交关键设备房的记录;使站后工程供电系统比目标责任书提前25天实现全线“电通”目标,提前30天“热滑”……
6月30日,号线支线顺利完成通车调试节点工期目标
6月30日,项目部实现安全生产639天。
项目部组建以来,先后荣获中铁昆明公司2014年度“先进集体”、昆明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度地铁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度“云南省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工地”、“昆明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国中铁的劲旅、精锐,通过1号线支线的建设管理实践,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这一从实践中得来的真知灼见。他们以青春热血铸成钢骨,锻造成“一带一路”的中流砥柱;他们用激情和智慧锤炼铁肩、书写出中国梦的风流新纪录。 肖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