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30日
一块青墨
文章字数:851
  □黄宜楚 中铁大桥局四公司
  我并非出生在书香世家,家中鲜有读书人陶冶情操的物品,但自从我记事起,就一直留意着书房中的一盒“文房集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盒内装有毛笔、歙砚、印章、刻刀、印泥,还有一块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特制的青墨。墨条底端攀上了一层细密的裂纹,却丝毫不影响青墨砂般的质感。正面隐约可以看见几列字,是郭沫若的词:“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
  年幼时我当然不理解此话的含义,只是好奇,从未见父亲拿起毛笔,何来这“文房集宝”和那一块青墨?
  待我正式练书法,某天,父亲趁我练字时,轻轻推开半掩的门,静静地在一旁看着我练习初级的笔画。默立良久,才把那缎面的小盒子放在我的书桌上,顺势拿出那块青墨,略带夸耀到:“这是上等好墨,你爸年轻时用的,比你现在用的什么‘一得阁’墨汁有价值多了!”我却不以为然,只是嚷嚷着要父亲写几个字,他也就无奈地将墨条收好,放到桌面最显眼的位置,执笔写下一句诗,写完还不忘叮嘱道:“那是块好墨啊”。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父亲的功底,可谓眼界大开。
  之后,父亲经常光顾我的小书房,安静地看着我练字,有时上来指点两处,有时表扬几句,但次次不忘“嫌弃”一番我的墨汁。那一天,距初学已有几年了,父亲照例前来指点,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仅是喃喃道:“不错,都可以超过我了。”我欣喜地转头,却在他的脸上看到了喜悦以外的表情——忧伤。
  事后我才了解到,父亲的一手好字全凭自己练出来的,那时家境贫寒,有一套完备的“文房集宝”都算是恩赐,如何请得起老师、接受教育?再看父亲的字,这是我在书法中受到的一次教育。
  重拾那块青墨,仿佛感受到了它的好,它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几代记忆的精神粮仓。滴水于歙砚,将之磨于其上,我恍惚闻到阵阵幽香,脑海中响起父亲对我的教诲,眼前浮现一个又一个静谧的午后,不知父亲是否感同身受,磨的是墨,感受的却是逝去已久的旧时光。
  突然想我的一位叔叔,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但是他的女儿对书法的领悟却进展缓慢。我想或许正是因为父亲自身对书法独到的感悟和深情,才如同磨一砚青墨,将我逐渐染上墨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