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听闻此消息,笔者内心涌起一阵波澜。
多年来,心中有个疑问久未释怀,在我的意识里“匠”这个词常用于称呼泥瓦工人、木工师傅这些手艺人。但是在文学史上诸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卡夫卡……这些璀璨的巨星常常也被冠以“文学巨匠”的称谓。用“匠”这个字称呼那些被我视为神一般存在的大师们,总觉有些不敬。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又一次让笔者重新思考什么是“工匠精神”。首先,让我们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匠人”?木匠、银匠、泥瓦匠……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在某领域中拥有娴熟的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一个技艺不精、做事敷衍的人被称为“匠人”的资格都不够,和“巨匠”更是有着云泥之别。
我们评价一个伟大的作品时也常常说它是“独具匠心”。也就是说作品经过了巧妙的构思、反复钻研、长时间地精心打磨倾注了作者(匠人)的心血,巨匠们用他们无与伦比的天赋加上艰苦绝伦地付出才能成就不朽的作品。虽然,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但是他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更是蕴含着“工匠精神”。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以残缺之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巨著《史记》,为“二十五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当代陕籍作家路遥,用十年时间深入农村、矿区体验生活,躲在深山草棚里呕心沥血,完成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以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但这部作品影响了几代青年,屡被列入“必读书目”。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国制造”的成功依靠的是人口红利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一部分企业对眼前的利益趋之若鹜,山寨产品漫山遍野,“快挣钱,挣快钱”成为堂而皇之的口号,鲜有人守得住寂寞,怀抱“工匠精神”。这就是“中国制造”还没成为“中国创造”的症结所在。
“巨匠”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也许你没有资源、只有背影没有背景,都没有关系,只要你低头伏案、心无旁骛,用最大的付出提高技艺,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你总有一天会成功,同时你也获得了生命的真谛,至于金钱、名利、社会地位都是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怀抱“工匠精神”在岗位上精进技艺,打磨作品,那么亿万“工匠”汇流成海,“中国制造”必将幻化为“中国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