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5日
此恨绵绵无绝期
——观《刺客聂隐娘》
文章字数:1,002
  □刘澎玮 中铁十局西北公司
  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上映有一段时间了,观众和影评人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诸多影射让此片有些晦涩难懂,拍而复删,则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电影改编自唐传奇,影片讲述了聂隐娘被困在政治、家族、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挣扎,最终选择了人伦情感,放弃了刺客使命,隐迹于滚滚红尘。
  在笔者看来,整部电影讲述的关键是一个“恨”字。
  嘉诚公主,因被迫和亲而郁郁终身。这种内心的恨意,聂隐娘懂,嘉诚的同胞姊妹嘉信公主也懂。嘉信公主出家,本应具有道家仙风道骨的飘逸,现实却变为儒家隐忍思想的沉郁。
  在藩镇割据的时代,刺客每杀一人,对局势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滥杀不可能是为了娱乐,驱动力应该是十足的恨,而培养刺客的过程,就是报复的过程。嘉信公主出家,本应与世无争,可他偏偏要训练聂隐娘当刺客,干涉“尘世”。她认为聂隐娘没有斩断人伦,所以让她去杀青梅竹马的田季安。难道斩断人伦就真的要靠杀人来完成吗?很显然,嘉诚和嘉信姊妹不过是恨意不绝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向内的,含恨终身;一种是向外的,杀尽四方。
  聂隐娘则不然,她是一枚摆脱了控制的毒刃。从影片彩色画面开始,聂隐娘的登场,就一直是正面的,直白的。聂隐娘的“隐”字,更多展现的是她“恻隐之心”的一面。她每一次在日光下露面,在灯光下露面,都非有“隐藏”之意,而是动了恻“隐”之心。这是道姑公主万万没想到的,也是田季安或者都虞侯,每一个人都没想到的。聂隐娘没有仇恨、愤恨、怨恨,她不接受别人施予的设定,手起刀落本来易如反掌,但她动了恻隐之心,对自己毫无条件的杀人产生了怀疑。
  在所有的恨意之中,聂隐娘因为有了武功,所以有能力选择参与其中或者抽身离开。
  在仇恨的控制下,有人郁郁而亡(嘉诚公主),有人愤愤不平(嘉信公主),有人暴跳如雷(田季安),有人强颜欢笑(田元氏),有人面无惧色(都虞侯)。只有聂隐娘的表情是她自己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一点点恻隐之心,是无人可以拥有的孤独、决绝的心情。嘉诚公主的青鸾舞镜真孤独到了极致,大喜大悲、终宵狂舞、力竭而死。“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唐诗的塞下四曲,唱的不过是昭君出塞罢了,而聂隐娘功成身隐、怅然离去,才是真正没有同类、不能言说、难以理解的孤独。
  大导演侯孝贤在对此片做了无数不应有的让步后,选择胶片拍摄,这是他的倔强,也是他的孤独,一个气质脱俗,又不抖干货的人,要观者用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