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高原数载,率先垂范,倾尽心血,只为人们不再翻越那五千米垭口;恪守共产党员承诺,在雪域高原磨练意志,中铁一局四公司雀儿山隧道项目经理王刘勋带领项目部成为国道317线上的标杆单位。
比拼意志,“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
雀儿山,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雄鹰飞不过去的山峰”,主峰海拔6168米,壁立于周围十余座5500米的群峰之中,雪线分布于海拔5100~5200米,是川藏公路北线进西藏、青海玉树的唯一通道。317国道翻越海拔5050米的垭口段,是为“川藏第一险”,也是闻名全线的“鬼门关”。改善这一交通状况的国道317线改建重点控制性工程——雀儿山隧道全长7079米,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海拔最高特长公路隧道。
中铁一局四公司承建隧道出口4695米线路,海拔4270米。项目中标后,面对极其艰苦复杂的高原地区施工环境,很多人望而却步。曾经参加过都汶高速、映汶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34岁的王刘勋主动请缨,勇挑重担。
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此时的雀儿山千山万壑银装素裹,景色美得像天堂。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缺氧极寒、风雪不断,没水没电,他们只能住帐篷、吃泡面、饮雪水。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退缩,还鼓舞同伴:“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雀儿山,拼的就是意志。没有意志你根本待不住。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他们夜以继日掀起临建与施工同步进行的热潮。在高原上建“家”着实不易。平整场地时,大家才发现,看着是泥泞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王刘勋只好带领大家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米。经过不懈努力,在中秋节前,项目部人员“告别”住了三个多月的帐篷,“乔迁”进了高标准、高起点修建的近5000平方米的驻地。2012年8月22日,川高公司董事长高淳及国道317指挥部领导一行来到雀儿山隧道建设工地慰问参建员工,被中铁一局员工的士气和精神风貌所感染,赞誉道:“你们坚守在这里,就是英雄,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奉献!”
工地医务室、吸氧室一应俱全;临建闭合式拌和站、砟石场、炸药库等布局合理,冬季施工保暖设施一步到位,项目部于2012年9月1日实现了隧道施工在全线首家进洞。在隧道进洞仪式上,业主由衷地赞叹:中铁一局项目部软硬件设施高标准建设,员工队伍精神饱满、作风优良。
“不掉链子”,以身作则敢为先
高原高寒环境,使施工人员有头疼头晕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据统计,项目开工至现在,施工人员累计走掉一千多人。
王刘勋说:高原施工本来就很难,我更要尽到一名负责人的勇气和担当,要求别人不掉链子首先自己先不要掉链子,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他积极与施工队负责人沟通协调,帮助制定工序承包及薪酬待遇。在加强施工队伍管理的同时,他配合项目党支部、工会做好民主管理、五同管理和文化宣传建设,极大地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组织保障和宣传教育职能,保障了项目及施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2012年9月,隧道刚开始掘进就步步惊心。最初的130多米是高原特有的地质——冰水堆积垄软弱围岩。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探索研究,最终决定用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一寸一寸地往里面抠;掌子面上涌出的水,用导管引流;开挖后再加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在这段很多人望而生畏的隧道施工中,王刘勋以身作则,连续两个多月,不分白天黑夜,蹲守值班,一有情况,马上解决,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项目部经常有义务劳动,他总是一马当先,带头参加。从项目场地硬化、彩钢房搭建到草皮移植、水管架设、积雪清除,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为了使穿过涵洞被淤泥压折的水管畅通,他钻进涵洞清除淤泥。这种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赢得员工的爱戴和尊敬。在他的影响下,项目部一旦安排义务劳动,大家都踊跃参加。
群策群力,技术创新克难题
项目施工步入正轨后,王刘勋经常虚心与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沟通探讨,寻找最有效的施工方案,并不断总结和反思,摸索高原施工管理之道。他非常爱好读书学习,勤于思考,大会小会鼓励项目部人员积极学习,营造了项目部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
雀儿山隧道地质复杂,具有典型的“三高三低”特点,即: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低气温、低含氧量、低气压。并且隧道施工还面临着滑坡体软弱围岩、三个断层、高原长大隧道通风送氧等多项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他深入施工一线,召集项目相关部门、施工班组召开现场会,详细梳理存在的问题。他带领项目QC攻坚小组不断改进光面爆破、初支、仰拱、二衬、中央排水管、电缆槽等工艺工法,大力推进隧道平行立体法施工。
高寒地区冬季施工是重大难题。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下,洞口周围山体形状会发生显著变化。王刘勋带领技术人员试验了特殊的蛭石混凝土拌料,给洞口明洞段盖上了一层棉被,又用热水加温等办法,解决了洞口寒冬施工难题。由于地应力和地震断层的威胁,雀儿山隧道采用的各项掘进、支撑、衬护技术都是全国最高水准的,保证了隧道内排水顺畅和洞体结构稳定。
特别是在通风供氧方案变更上,他积极与有高原施工技术经验的科研单位联系探讨、与业主和设计单位沟通。在他的努力下,隧道内采用弥散供氧措施,建成巷道式通风系统,设计制作了水幕降尘设施。较好的通风送氧效果改善了机械和人力效率,大幅度提升了隧道施工进度。项目部最高速度主洞月开挖进尺141米、平导月开挖进尺183米,创造了高原隧道施工奇迹。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已申报国家级科研1项,股份公司科研1项;申报中铁一局工艺工法7项,QC成果4项,合理化建议27条;申报发明专利一项,实用型发明专利四项。
强化管理,二次经营提效益
王刘勋懂得放权,对项目班子副职进行职能划分,使其各负其责,积极开展工作。项目部对施工队伍进场、施工方案、物资招标、人员薪酬待遇等重大决策,都经过班子民主商讨,并听取员工意见,严格管理流程,确定最佳方案。项目部严格推行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操作、责任化考核制度等。在他精心组织下,项目部制定了首件工程部署、安全质量控制、月季成本分析、管理责任划分、内外迎接检查等制度体系,并在严格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收到良好效果。
由于项目中标价不高,而且高原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多次穿越破碎带,围岩级别交替变化。王刘勋从项目实际出发,积极与设计单位、业主、监理有效沟通,与项目部技术及生产管理人员共同谋划,加大变更力度,提高二次经营效益,为企业增加了利润。在项目部攻克软弱围岩和断层时,为了变更,王刘勋驱车赶到德格指挥部邀请业主及设计代表到工地检查,并连夜赶到甘孜找到总监签认,马不停蹄又赶到成都找总指挥部、设计院进行沟通交流,据理力争。项目最终变更近1000多万元,而他则星夜兼程两千多公里。截至目前项目部已获批复变更计量1000余万元,连同合同内完成工程量共计量2.35亿元,超额节点任务,取得可喜的经营成果。
王刘勋尤其注重安全。在高原病防治方面,不仅氧气可以送到掌子面,项目部还配备了移动高压氧舱,施工区和生活区都配备了氧气瓶。工人下工后,可以直奔隧道口的吸氧室。制氧室的设备每小时可制氧45立方米,25个座位能保证两个作业班组的需求。王刘勋说:干好工程是目标,但保障安全是前提、是天职,决不能拿员工的身体健康作为代价,也不能拿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补偿。
他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每次迎接业主、监理、设计及地方政府的检查、观摩中,他都精心部署,要全方位展示中铁一局的企业形象和高原文化。他说,干好工作是基础,作为企业,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要让业主、监理、设计及地方政府民众认识和肯定,才能达到圆满效果。
项目部相继荣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陕西省劳动竞赛优秀班组,中国中铁安全标准工地、工程项目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称号,连续三年被业主评为优秀项目经理部、信用评价AA级。王刘勋获得业主“优秀项目经理”、中铁一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目前,隧道施工双洞均突破2千米大关。“坚守高原、挑战极限、穿越巅峰、拼搏争先”,王刘勋正带领着团队,向着既定目标发出最后的冲刺。 贺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