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虽然现在与我们每年10多亿元产值相比,这点业务量很小,但这个产品市场用量大,可以常态化生产;第三条主线,向海外市场拓展,我们现在正在做埃塞俄比亚项目,这些年产品出口到了德国、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宝鸡公司就开始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努力使城轨产品国产化。宝鸡公司城铁分公司党总支书记肖泽田自豪地说:“整个城轨系统产品都能制造的,国内现在就我们一家。”技术储备早,近年来正确的市场战略导向,确保了宝鸡公司的稳健发展。尤其表现为2011年,受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铁路建筑市场形势突变,但当年公司不仅巩固了既有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市场,还开发了昆明、哈尔滨、苏州、杭州、郑州、宁波、长沙等新市场,全年城轨市场承揽任务5.4亿元,在铁路市场一片萧条的逆境中,全年仍新签合同10.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74亿元,使生产经营和员工收入保持了稳定态势,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在谋发展方面,宝鸡公司始终站在行业引领者的高度,站在发展民族工业产品的高度,为高速铁路接触网关键零件生产国产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因为安全因素,有关部门的技术政策规定,高铁及客运专线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件必须是经过运营考核过的进口或者合资企业的产品。而2007年以前,我国没有一家这方面合资企业,所有产品均为进口。从2006年初开始,宝鸡公司在原铁道部和中铁电气化局的帮助、支持下,与德国保富铁路公司、意大利布诺米公司进行谈判,以宝鸡公司为主(控股50%)合资组建了国内第一家高速铁路接触网零件生产企业——保德利公司。同时,宝鸡公司在宝鸡高新区购地73亩,筹建高新技术工业园,用于保德利公司、城铁分公司厂房建设,实现了扩能改造、规模扩张。2008年3月22日,保德利公司投产,标志着我国高铁及客运专线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关键零件生产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宝鸡公司生产用地已达156亩,年生产能力可满足6000公里电气化铁路和1000公里城轨交通所需的全套接触网器材和供电金具,并形成了“龙头产业+创新中心+工业园区+市场营销”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极大增强。
“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2009年12月9日,武广高铁重联动车组以时速394.2公里跑出令世界震惊的中国速度;时隔一年,2010年12月3日,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段综合试验时速达到486.1公里,创下世界高铁运营试验速度之最。
“在怀疑的眼光中奋勇前进,在充满期待的鼓励中不懈努力,在世人关注的眼光中创造奇迹,中国高速铁路接触网零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创新,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宝鸡公司董事长陈宏斌谈起公司的发展,既感慨万千,又充满自豪。
保德利公司2008年投产,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打破了发达国家在高铁接触网领域的技术壁垒,实现了高铁接触网零部件全面国产化。这期间,凝聚了宝鸡公司技术人员的无数汗水。
开始的学习过程就不是一帆风顺。“困难不仅来自于生活习惯、语言障碍,更关键的是外国专家对我们的不信任。”保德利公司副总经理刘龙杰回忆,有一次由于翻译失误,外国专家误以为他们转让的技术,要用到保德利公司以外的领域,便不再授课。待双方沟通后,德方让刘龙杰立下字据,技术外传就要控告中方,才答应继续传授。
然而,国外技术引进后,同样的技术标准,在国内却难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总体落后,逼迫着技术人员日夜试验、改进。历经几百次挫折和失败,他们才逐步稳定了铜合金、铝合金等工艺,同时推动了我国原材料技术的改进。宝鸡公司总经理赵戈红介绍,现在宝鸡公司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一流的铝合金铸造基地,并且利用这一优势,正在研发社会民用产品。
中国高铁接触网器材技术仅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且完全自主化,过程无比艰辛。京沪高铁设计最高时速380公里,速度的提升对接触网零件也提出新的要求。这样速度的铁路,国外没有先例,宝鸡公司下决心建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接触网”。下锚补偿装置是接触网中重要的部件,用于线路热胀冷缩时的补偿,以保证张力恒定。以往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宝鸡公司成立项目组负责研发工作。“无中生有是最难的,看不到汗流浃背,但时刻在冥思苦想。”宝鸡公司副总工余福鼎介绍。经历这一痛苦过程后,项目组设计出伞齿棘轮补偿装置。可是,制造却成了问题。一个30多公斤的轮子,到成功制造第一个时,却用了50多吨铝。当时成品率特别低,无法量产。从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为了提高成品率,技术人员每天加班加点探讨分析失败原因。眼看供货期要到了,疲劳加焦急几乎使每个人崩溃。黑暗的尽头是黎明,就在大家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技术员杨晓林突发奇想,颠覆了以往的铸造工艺,将原来的七步保压简化到一步,使新产品成品率达到80%以上。后来,这个装置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还在国外申请了专利。
记者在阅读宝鸡公司材料时,发现这样一句话: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科技开发战略。正是这种战略,使宝鸡公司持续领跑行业技术方向,使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宝鸡公司总工程师李增勤介绍:“目前,宝鸡公司拥有国家专利100多项,每年都有新成果鉴定。”宝鸡公司的技术,经受住了我国高铁时速一个又一个新纪录的考验。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铝复合轨生产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城轨用钢铝复合轨的历史,并以钢铝复合轨产品研发为契机,扩充产品系列,实现了国内各种供电制式下城轨产品的全面覆盖;中低速磁悬浮钢铝复合接触轨供电系统被纳入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项目,产品试运行性能良好,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中低速磁悬浮供电系统技术的国家……
现在,宝鸡公司正在开展高寒、高原、多震地区铁路接触网产品的研发。
“产品质量好,用得放心,让业主睡得着觉”
“地铁与一般铁路还有区别,地铁要求万无一失,它就不允许出现问题,一出现问题,停车一二十分钟,对城市影响就非常大,政府还要出来解释,地铁运营公司的人最怕接到出现问题的电话,所以他们对产品质量要求特别高。但是,只要一说到我们宝鸡公司的牌子,他们都很放心,这也是这么多年大家努力的结果。”宝鸡公司城铁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树才介绍。
不仅仅是城轨板块,在所有产品中,用最好的质量回馈用户,就是宝鸡公司的坚持。这种坚持,使宝鸡公司得到市场青睐。记者在参观宝鸡公司生产车间时,总能看见检验人员身穿防辐射服,盯着X射线探伤仪屏幕检验产品。据介绍,宝鸡公司的检测设备,是国内同行业中最先进和最完善的。公司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探伤,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而一条线路上的接触网零配件,经常有上百万件。记者还注意到,宝鸡公司的各生产车间,组装零件都是人工手拧螺丝,没有使用电动扳手的。工厂负责人介绍,电动扳手容易伤螺纹,人工手拧虽然效率慢一点,费用高一些,但能保证质量。
根据市场而创新,使宝鸡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中如鱼得水。李增勤说:“全世界各种城轨交通供电模式的产品,我们都能做,并且现在做得比国外的好,不管是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还是意大利制式的。”2003年,公司将钢铝复合接触轨作为战略产品研发,当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研发团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半年中,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最终将完全陌生的东西研制出来。这一个产品,到现在累计为宝鸡公司贡献了10多亿元的销售额,也为宝鸡公司今天在城轨市场的地位奠定了基础。而公司在产品系统集成方面形成的独特优势,以及强大的产品成套供应的能力,也为企业增强了极大的竞争力。一名经营开发人员说:现在,我国只要有地铁的城市,就有宝鸡公司的产品。
宝鸡公司强调服务促进经营,为此组建了专业服务团队。优质的服务,使宝鸡公司赢得友谊,不断为经营开辟了新天地。项目中标后,宝鸡公司会对接触网施工人员进行产品安装培训,并协助施工单位提报计划。铁路建设,站后施工时间一般比较紧,从提报计划到静态验收,通常只有半年时间。如果供货脱节,就会对施工单位造成重大影响。而接触网器材品种多,量又大。在沈丹铁路建设中,开始时,施工方对宝鸡公司产品不太认可。宝鸡公司由副总经理带队,到现场按照施工方的平面计划,帮助他们提报供货计划,安排供货周期,并对施工人员做好安装培训。真诚服务打动了他们,施工单位的指挥长宁可自己打的士,也要将车子安排给宝鸡公司技术服务团队。良好的质量和信誉,为公司赢回了大量订单。2012年,在昆明枢纽工程中,宝鸡公司投标价并不是最低的,但业主仍然将这个项目交给了宝鸡公司。
宝鸡公司立志打造“百年老店”。而企业能够得到卓越发展,必然要拥有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2008年底,原铁道部科研项目——兰新强风地区接触网技术研究工作启动。公司技术总监谢潇接到项目,与设计院接触后才得知:竞争厂家早已捷足先登,与设计院形成了初步方案。技术上要挑战世界难题,商务上要“虎口夺食”。谢潇等人通过多方努力,为宝鸡公司争取到参与兰新线接触网研发试制产品的机会。试验阶段,供货期临近,技术上还有难题一时无法解决,公司领导已经开了绿灯,“谢潇,合同不大,实在困难就取消合同吧,风险太大!压力太大!”谢潇彻夜未眠,“合同不能因为技术而丢,并且这不是一般的合同,虽然是试验段,但关系到公司在西北的市场。”就这样,这位个子不高、偏瘦弱的女子,硬是顶住了巨大的压力,用6天时间解决了问题。“经营与技术联合作战,分阶段明确主攻方向,相互推动,密切配合”成为了宝鸡公司在兰新项目上形成的宝贵经验。最终,宝鸡公司取得兰新线甘青段1.8亿元的合同订单,公司开拓西北市场的“拓疆”战略得到完美实现。
一路走来,过去已经成为一道道风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造,从被质疑被挑剔到被认可,宝鸡公司用成绩树立了中国高铁工业品牌。展望未来,宝鸡公司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牵引供电设备器材研发生产基地。我们相信,宝鸡公司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本报记者:兰溪 夏天
通讯员:刘炀 闫军 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