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 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公司
在文化工业批量制作产品的时代,终于有那么一些作品能够不以爱情和女人为话题抓住人们的眼球,它的闪耀几乎是注定的。《追风筝的人》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虽然它述说的一切都离我那么遥远,宗教、战乱、贫穷、背叛、流离,但又仿佛很近,寻找、矛盾、救赎、补偿、信仰。
作家卡勒德·胡塞尼透过平淡细致的笔调,刻画了一个丰富饱满的风筝意象。风筝,在这部小说里就像一个图腾,一个符号,是承载多元隐喻的载体。人类的快乐和恐惧缠绕在与理想并肩奋飞的风筝线上,在苦难与挣扎、自由和美丽中,灵魂经受了深刻的洗礼,一个生动的意象带来了深沉的人性体验。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冬季的传统文化。天气严寒,风势强劲,斗风筝、追风筝是属于勇敢者的游戏。风筝比拼的天空就是战士浴血的战场,而风筝就是战士克敌制胜的武器,手上被细如钢丝的风筝线横切的伤口就是斗士荣耀的战伤。宛如史诗的小说时间跨度30年,折射出阿富汗动荡的当代历史。1978年内战、前苏联入侵、塔利班武装控制,一个惨遭蹂躏的民族悲哀惨淡,孱弱不堪。无情的风筝线是考验人性的一把尖刀,切割人的肌肤,更剖解人的内心。风筝比赛中阴暗力量的出现,阿瑟夫等黑帮少年的不公平竞争和残暴行径,已经暗示了社会混乱对传统民族精神追求所造成的渐行渐远的、不可逆转的变形扭曲。当塔利班统治禁止斗风筝习俗的时候,如同风筝不能在空中自由飞舞一样,一个民族对勇敢的追寻精神被虐杀了,勇敢的体验嬗变为战乱的残暴,一个民族骨子里奔腾的热血狂野地蔓延,表现出来的则是可怕的、野蛮的黩武,对风俗无情的羞辱和对生命可怕的冷漠。
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追风筝的比赛,所有的一切源于风筝也终于风筝,风筝是阿米尔一生成长的缩影化和物象化。当他面对父亲的冷落、同龄人的强壮、街头恶霸的肆意凌辱等压力时,敏感地意识到顽强飘飞在天空的最后一只风筝才是真正勇敢者的铁证和标志。但在赢得比赛之后,亲眼窥看到哈桑被奸辱的一幕,人性的弱点再一次占了上风,幼年的抉择使他被自己的“伪勇敢”困在一种以懦弱对抗懦弱的悖反心理中。在挣扎中成长的阿米尔,他是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表面的风光掩盖了他懦弱自私的性格和受尽折磨的心。
移民美国后的阿米尔是认同反本质主义文化身份的,他可以接受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多元混合,不仅获得了学业、事业的成功,而且赢得了自由美满的婚姻。在异国他乡借助理性、冒险、勇敢的精神,遵循善良、真诚、顽强的品质,在枪林弹雨中营救了深陷阿富汗战乱的哈桑的儿子,走上了一条赎罪之路,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斗风筝高手。风筝在别样的蓝天下借助扶摇而上的风力,成为追逐理想、个人成长和精神救赎的象征。虽然阿米尔对风筝的追逐过程漫长且充满痛苦,但最终追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