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彦
几天前,看到一则这样的消息: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后,琼粤桂三省数十万群众在高温炎热中等待应急救助,而运往灾区的物资中,居然出现了几千条棉被,甚至还有发霉的面包。
看到这些消息,我,除了感叹,还是无奈地感叹。
当前,正处于“夏送凉爽”时期,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对一线员工在高温下、暴晒下的坚守与奋战进行慰问。然而这种慰问切不可向上述消息那样,与慰问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笔者看来,切莫盲目慰问,单为慰问而慰问。慰问前,应针对施工环境、地域、场景、人员做详细了解,然后针对性地发放慰问品,做到有的放矢。在全国各地不同的施工人群中,如果发放的慰问品千篇一律,凭“经验型思维”慰问,难免会出现“偶发情况”,影响士气。如参战的员工中,不少是在施工地就近招募的村民,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慰问品发放什么、怎么发放,都需相关人员提前做好策划和部署。
当然,在笔者看来,物质品的慰问是一个方面,精神慰藉也至关重要。参与慰问活动的领导干部不妨深入施工现场,去一线员工劳动的地方进行慰问,热在一起、汗流在一起、烤晒在一起,这样一来,干群关系就会融洽许多;若只是待在空调房里,把员工一一叫过来,发一发、领一领东西,这样的慰问意义并不大,还会遭到“领导也不去现场感受一下咱们的大干场景,体验一下咱们的辛苦,就知道在凉快的屋里待着”诸如此类的埋怨。
无论是当下的“夏送凉爽”,还是年底的“冬送温暖”,慰问的形式一定要走进员工的心坎里。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走点心”,做足“功课”,就会把这项工作做到实处,也就不会出现类似于“夏送温暖,冬送清凉”那样遭人诟病的“失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