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23日
一首生命的诗歌
——三读《我与地坛》有感
文章字数:1,007
  没有梵高油画的强烈和浓烈,史铁生的辞藻清新而温润;没有雨季洪水的呼啸和无情,史铁生的情感流露明确而平静。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在那片最狂妄的岁月里,当高傲、不屑喧嚣了细胞的躁动时,我有幸碰触到了这段厚重而具有深度的文字,基于对“写作与生命同构”“幽暗内心”的好奇,我走入了“地坛”,同时也读到史铁生那灵性、鲜活的处世哲学。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2002年高中的一次晨读上。与史铁生文字的一次亲密接触,拉开了另一片广阔的文字视觉。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对于死亡极致冷静和独特的哲学思辨,紧紧将我萦绕,或是说我被它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将这些灵性文字摘抄到了笔记本里。那是我最喜欢的本子,取名为《傀儡》。那一刻,对于文字的迷思、迷恋;新、轻盈而彻底,给无数中国人送去了内心与对独特视角的痴迷诠释,悄然绽放。
  第二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2008年大学毕业实习期间。愈是深读,愈是感动。他写母亲,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一个个孤立而不连贯的镜头,延展出母亲那颗假淡定、真焦灼的护子、爱子心境。“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里从未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但那种无法言说、无法描述的至真至爱却触纸可感。他形容地坛,“朋友”一词可概况。当已经坍塌的斗志流失在地坛的每个罅隙,处处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落寞而欣喜的四季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将心灵熨帖。情与景的交融、景与情的互替,低落、徘徊、伤痛、沉静、醒悟……各种情感集成,在80年代柔软生长。
  第三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2011年的1月1日,史铁生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慢慢地咀嚼文字,细细端详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灿烂而硬朗的笑。我忽然就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真内涵:死亡是一个特定的节日,或早或晚,所以只需淡然。漫漫人生路,释然过往、驱逐恐惧、享受追寻和充盈内心,其实来得更为踏实和丰富。史铁生身体残疾却精神充盈!饱含了史铁生对生命哲学的坚定。他的写作与生命同构,平静和自然得有如春雨静润,清灵魂的温暖。
  时间灰灰的,笑容蓝蓝的,回忆凝固了……无论是前年、今年抑或是明年,心累了、心倦了、心困了,可以读读史铁生。(覃金枝  中铁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