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利红 中铁八局建筑公司
人生有何意义?这一个简单而沉重的话题,在胡适先生的眼里、笔下,却如此轻松地给予了解答:“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何其简明而又铿锵,掷地有声。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散文精读,感慨颇多,先生精神世界之博大,见解与涉猎之深广,我辈望尘莫及。不过,庆幸的是,至少我在读先生的文章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自我赋予的,你能添加什么色彩,他就会为你呈现什么样的缤纷。
自由与宽容
关于自由,先生引经据典,融贯中西,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先生引用九百年前范仲淹为自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名言,告诉我们争自由不是他为先列,而是古人有之的权利。先生再引用王安石的白话诗“风吹屋顶瓦,正打破我头。我终不恨瓦,此瓦不自由”。来表达对不自由之人的悲哀、同情和藐视。先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和国学功底,是无从知道这些先古的遗做,并信手拈来、引为己用的。
随后,先生告诉我们,自由是容忍的结果。他不止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母校康奈尔大学史学大师布尔先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先生也一直努力实践着导师这句话的内涵。他是深刻理解了导师的意思的,所以他反省自己在十七岁时发表的文章中,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里的神鬼文化对中国民众的摧残时少不更事的那种愤慨的该杀、杀、杀,而后用二三十年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作者的材料和热心地给《西游记》做两万字的考证;更难能可贵的是,先生从自己十七岁愤慨文章的反省中,理解了十年之后异己者引用《王制》的第三株,要“杀”他和他的朋友们的真正意义,总结出当年我要“杀人”,后来人要“杀”我,动机都是一样的:都只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都失掉容忍的度量了。先生不但自己理解了,也明白地告诉我们: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的雅量,就不会有自由的种子。所以若谈言论的自由、出版的自由、政治的自由都是需要大家抱有容忍的雅量的,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容忍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声音,这样百花齐放,才能开出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也是胡适先生无论在学术和政治上所一直倡导和终其一生希望看到而没有看到的结果。
做一个负责任的文化人
先生的“实验主义”精神,要求自己在说话和发表文章时,有九分证据不能讲十分话。他对自己所说的话和发表的文章完全负责任,这是他的严谨和负责任的个性使然。先生不管是48岁前治学,还是48岁后从政,都坚守着这一秉性。他决意做一个独立的政论家,一个不入政党,不组政党而仍可以发生效力的政论家,那就是监督政党的政论家,他们是“超然”的,但却要有足够大的勇气和信念,要承担巨大压力的政论家。因此,他的许多好朋友曾表示反对,他们劝胡适:“专心著书是上策,教授是中策,办报是下策。”无可否认,朋友的劝告是好意,但先生在负责任的使命感的驱使下,早已将个人的生死存亡抛之脑后,一直按照自己坚定的信念艰难前进,就如他在书中说到的“调和是社会的一种天然趋势。人类社会有一种守旧的惰性,少数人只管趋向极端的革新,大多数人至多只能跟你走半程路。所以革新家的责任只是认定‘是’的一个方向走去,不要回头讲调和。”胡适先生就是要做这样的一个领路的革新家,他实实在在去走了、做了,他所走出的前路,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也未必是不可借鉴和跟随的。
品读《人生有何意义——胡适散文精读》,就如一面镜子在不断地照见自己,反省、鞭策、领悟、激励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绵长而难以平息。在此诚挚地向诸君鼎力推荐此书,愿各位能在繁忙之中抽出那么一点有限的时间,静下来细品此书,我相信,诸位一定会在与胡适先生的隔空对话里思索到属于自己的不同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