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义 中铁电气化局
我的阅读经历中,合集之类的书,读过不少,在我的经验里,合集总是良莠不齐。往往那些感情细密,知见独到,文辞真挚的文章,总被应景或应付的文字遮蔽,使阅读的目光恍若爬行在荆棘中,使阅读的耐心疲敝而散失。
不少地方印制的合集,充溢陈词和高调,难脱平庸和大而化之。那些文章压根儿就没有观察,缺少积累,更鲜见思考,笔下浮泛的都是大话、空话、套话。这与读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同样是合集的《记忆》,却给了我惊喜。
观览当今文坛,口述历史已被读者热捧。热捧的原因,除文采外,文本中流露的真情实感,细节情景,也更为读者青睐。高尔泰的《寻找家园》、野夫的《乡关何处》、许晓的《半生为人》,写的都是记忆里的事情。他们用冷静而理性的文字,细密地摹写了那些过往年代个人的遭遇和生存的景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的细节。读罢粗线条的历史书,回头再读这些文字,顿感历史是那样的活灵活现,也更予人以思索的力量。我读《记忆》的感觉有不少地方类乎此。
我阅读此书时,心里充满了感情。因为在一些文章中,我感受了父亲于青年时代走过的足迹。文中有对天兰铁路、集宁至二连浩特铁路、丰大铁路的叙述,那正是父亲生前常常念叨过的。人与土地之间,生于此土,而非彼土,存在机缘的因素;人与一个单位心理上的远近,除去机缘更多的则是情愫上的牵连。想想父亲,再看看周围的老人,我便相信这样的判定。这两家单位原本就是有渊源的,单位里的领导或普通职工,曾有于彼或此供职的经历,曾有过文化上的互动影响,两个单位仿佛两条河流的交汇和分流,水质是共同的。
除了这些感情的成分,《记忆》让我念念不忘,还数她的质朴。这大概归功于其中的许多文章,少有铿锵作势的语言,鲜见声嘶力竭的抒情和天高云淡的说教。许多述说声轻语缓,一件事,一段经历,通过生活的场景,夹带出层层细节,不经意间就镌入读者的脑海。文本充满了情感,显得鲜活,有振奋的力量。
每一本书都有编撰初衷。有为赞美的,有为怀念的,有为镜鉴的,不一而足。《记忆》的编撰是中铁四局四年前为了庆祝建局60周年。往往一沾上“庆祝”,总难免溢漾歌颂的辞藻。但《记忆》却未落这个俗套。《记忆》正如她的书名,洋溢着的是集体记忆,饱含着的是职工们口述历史的真诚(有些偏颇和经不住推敲的除外)。
集子中的文章,于个人而言,是对阅历的总结和回望;对企业而言,是对历史的补充与记载;对精神而言,是任何东西不可替代的财富。在我这个普通读者眼里,这书基本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记忆》的许多文章于细致里流露出了大气,于朴实中流露出了雅气,于阅读中也给予我一份真诚作文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