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大丰港三期通用码头于2月12日竣工,这标志着中铁港航局在拓展水工市场,提升集团品牌形象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大丰港三期通用码头内侧布置2个10万吨级泊位和1个工作船泊位,吞吐量160万吨。码头总长560米,引桥全长2919.9米,引堤全长2200米。码头采用高桩板梁式结构,引桥采用高桩墩台、预应力空心板结构,工程项目在同类型码头中国内排名第一。
创新技术解难题
大丰港通用码头位于四大禁修码头地区之一,施工环境差,有效施工时间短,工程规模和施工难度在国内水工领域均屈指可数。
为此,中铁港航局成立了大丰港工程指挥部,精心选派一公司承担码头和引桥施工,航道公司负责码头引堤的建设任务。
大丰港指挥部一方面向当地百姓、船工请教水文经验,向海事部门、兄弟施工单位请教防风经验,和专业协作队伍一起摸索船机使用经验。一方面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对工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问题进行攻关。项目部QC技术革新攻关小组,攻克了预制件生产张拉危险性大、混凝土电通量问题、预制件麻面等一项项技术难题。
通过不断反复试验,项目部研制的新型混凝土,既满足施工要求,又降低成本50多万元;取消空心板梁和预制件吊环,减少钢材使用,降低成本约200万元;在引桥采用塔吊施工,减少船机和汽车吊租赁费用,降低成本100多万元;在码头构件架设时,将原来采用起重船从水中架设改为特别制造的架桥机,从码头引桥进行陆上架设码头构件,降低船机设备成本300多万元。
尤其是经项目部反复改进、从路桥施工到完全适合水工的特制架桥机投入使用后,节约了大笔经济成本,还大幅提高了工效,施工中减少了风浪影响,颠覆了海上修建码头沿用浮吊架设的老观念。
在广大参建员工顽强拼搏下,仅用130天,于2012年9月27日完成了通用码头123榀下横梁浇筑任务,创下了中铁港航局“大丰速度”的施工奇迹。
一丝不苟抓安全
早在开工前,指挥部就在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自身特点编制了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及其他安全管理相关制度。项目部进场后,立即成立安全部,专门对施工生产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要求协作队伍配备专职安全员和专职电工,并发展了数名群安员配合项目部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安质部负责对新进场作业人员分工种和班组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才允许上岗作业。举办安全教育培训6次,考核2次,被教育人员一共258人。同时,安质部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检查131次,发现隐患116处,并督促施工现场全部完成整改。
此外,为加强应急管理,进场后,项目部相继编制防台应急预案、人员落水应急处置预案、大型机械设备倒塌应急预案、船舶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小分队。
2012年8月26日,14号台风“天秤”和15号台风“布拉万”直接影响施工水域,海面风力10级以上,浪高5米以上。项目部安排专人对台风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报,当台风进入48小时警戒线后开始启用防台应急预案,并派专人跟进,安排24小时值班,及时派人抢修引堤施工主要通道,成功的抗击了台风的袭击。项目前后经历5次台风,正式启动防台应急预案3次,施工现场所有作业船机设备未发生一起人身安全事故。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共投入安全生产费用350多万元,未发生过任何轻伤及以上人员伤亡事故和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也未对施工环境造成污染。
管控质量铸精品
自2013年4月17日打下第一根桩基起,项目部一直要求“零质量事故”。为保证质量管理工作有理可依,有章可循,项目部编制了《质量保证体系》,并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如图纸会审制度、技术交底制度、三检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质量管理工作内容,并组织人员学习,大大提高了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
项目部和协作队伍签订《质量责任状》,组织协作队伍人员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技术人员和协作队伍人员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还对施工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每月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对相关责任人下发定期整改通知,整改后进行复查、闭合。项目部共进行质量检查8次,发现质量隐患合计30余条,定期整改完成率98%以上,质量情况良好。
项目部对原材料、施工过程、成品和半成品等方面采取质量管控,同时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先自检后互检,再交接检,上一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进行下一道工序。
在大丰港码头所有工程量中,分部分项验收合格率达100%,实体检测合格率在96%以上,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王建国 方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