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东北段供电系统安装项目获评‘中国中铁2022-2024年度大商务管理先进项目部’,成为全系统136个获奖项目集体中的一员。”近日,一则喜讯传至中铁一局,大家都拍手称赞“实至名归”。
郑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东北段线路全长26.4公里,共18座车站。中铁一局项目团队负责全部车站的供电系统安装工程,合同总造价约4.1亿元。
从2023年3月开始施工,到2024年10月竣工交付,项目全员不仅凭借着敢打硬仗的作风形象、唯实唯美的工艺水准、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得到有关参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还以“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为核心,通过全周期大商务管理,实现盈利约15个点,促进了工程优质履约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交上这样的答卷,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第四分公司经理何靖给出这样的解题思路:“大商务工作就像种地,任何一个环节的把控都影响着收成。我们坚持精耕细作,播好种、育好苗、浇好水、施好肥,实现项目系统性增收创效。”
播好种:通过超前策划增收创效
提前介入、靶向施策,才能最大限度变被动为主动,这是项目全员在开展大商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致认识。
2022年10月,电务公司敏锐捕捉到相关招标信息后,随即组织拟投项目“铁三角”团队紧密合作,提前介入、超前谋划,开展了施工现场实地踏勘,详细摸底和系统权衡招标工程量及标段情况,综合以往的投标报价经验,最终实现高质量中标。
“我们提前介入,做好专项策划,不仅有效规避了不利标段的施工组织风险及管理成本风险,还进一步提升了报价精准度,对于我们拿到优质标、最大限度实现既定效益提供了重要参考。”项目商务部部长蒋伟说。
充分的准备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做好下半篇文章,抓好过程管理就成了重中之重。
育好苗:通过集群管理增收创效
“我们通过联合参建单位的集群化管理和片区在建项目的集群化管理,实现人员、设备的统筹机动调配,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窝工、资源浪费等无功成本支出。”项目负责人周文涛说。
电务公司按照不同专业采取专业化分公司管理架构。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供电四分公司委托代管,接触网电气化分公司参建模式组织实施。为了提升管理效率,项目部将两个单位的参建人员合二为一,成立“工程指挥作战室”,以“扁平化”架构统筹五部两室及下辖作业队,确保政令统一、执行高效。同时,对郑州地铁2号线2期、6号线西段、郑州火车站交通改善和6号线维保4个项目采取一体化集群管理,不仅降低了15%的管理成本支出,提高了管理决策执行效率,还对项目所在片区的滚动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浇好水:通过采购节支增收创效
强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开源节流实现降本增效。作为工程项目成本构成的重要部分,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强化劳务分包队伍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考量面。
“物资谈判用用功,降低采购成本,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项目中标后,物资采购也随即开始。时值疫情防控期间,线下面谈异常困难,如何能确保企业采购效益成了大难题。回想起当时的物资谈判,项目物资部部长刘晓峰印象深刻:“面对供应商毫不退让的坚决态度,我们采取‘车轮战’,由项目部、分公司、电务公司分层级谈判,同时结合历史数据与市场调研,对多家优质供应商开展多轮标前谈判。通过横向比价、纵向分析,精准掌握材料价格波动区间,最终采购价降低约7个点,比市场均价节约成本上千万元。”同时强化分包管理,推行自有作业班组队长+劳务分包队伍架构,严格执行一人一档管理机制,既确保了队伍稳定,又避免了质量问题导致返工等情况发生,规避了额外成本增加的风险。
施好肥:通过科技创新增收创效
提高功效就是最大的创效。干好项目除了用好以往管理经验外,还要善于在施工技术、工艺工法及智能化管理上创新研发,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频共振。
项目团队积极应用BIM技术建立电缆夹层三维模型,通过仿真模拟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优化线缆路径。研发多元化支架固线器,结合回路类型分别使用不同颜色标识,提高了电缆敷设的美观度及可靠性。还借助BIM技术深化设计,将二次电缆敷设方式由共支架改为吊架形式,降低支架高度并改善了夹层通视条件,减少了施工干扰。
依托BIM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项目部还实现了电缆虚拟铺装模拟、施工动画动态演示及自动生成标准化报表等功能,减少了人工制表工作量。该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因管线碰撞导致的电缆敷设返工率降低30%,施工效率提升25%。原本易被忽略的电缆夹层变得美观整洁,此举获得业主单位等多方的高度评价。 尚永超 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