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强化科技赋能 争创示范项目
——中铁五局成都公司成渝中线四川段9标项目部施工侧记
文章字数:1,757
  三月的春天,阳光和煦,中铁五局成都公司成渝中线四川段9标项目路基旁金黄的油菜花正迎风摇曳,各个工点一派繁忙。项目部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加快智能成果转化应用,在大跨径连续梁施工、精品示范段打造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果。
  “五局首台自主制造生产的智能造桥机,在施工安全性、走行效率、劳动强度、信息化控制四个方面进行了显著改善,与传统挂篮相比单个节段提升综合工效超过20%。”成都公司副总经理兼项目经理罗峥鑫指着近日合龙的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说道。正月初六实现全面复工复产,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应用“精准换重”“绳锯切割临时支座”“低温时段浇筑”等技术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最终,合龙段中线偏差控制在2.8毫米以内,高程误差小于4.5毫米,以“毫米级”精度兑现品质承诺,为跨线施工安全交上“零事故”答卷。

  精准换重:力学平衡的艺术
  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全长784.9米,主跨采用连续梁结构,计算跨度为(36+64+36)米,上跨车流密集的资铜高速公路,施工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中跨合龙段作为连续梁结构受力的“咽喉”,施工中需确保梁体两端高差、线形误差小于2毫米。
  项目团队采用“动态配重+实时监测”的精准换重技术:在合龙段两侧悬臂端安装智能配重水箱,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位移数据,自动调节配重水量,抵消混凝土浇筑产生的荷载变化,实现动态配重。
  测量人员每半小时采集一次梁体变形数据,确保合龙前48小时内两端高差始终控制在0.8毫米以内,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此项技术有效避免了传统沙袋配重效率低等弊端。

  绳锯切割:无震动的“微创手术”
  跨资铜高速公路特大桥主跨下车流密集,稍不注意就会有高空抛物风险。为减少对既有高速公路的通行干扰,项目部首次在高铁桥梁领域采用“金刚石绳锯无声切割”技术拆除临时支座:绳锯以25米/秒高速运转,通过超细金刚石串珠绳精准切割混凝土支座,全程无火花、无振动,下方高速公路通行不受丝毫影响,实现零震动作业目标。
  相较传统爆破或破碎锤拆除,此法减少大量散碎建筑垃圾,另外其噪声低于55分贝,还确保了“安静合龙”,真正实现绿色施工。该工艺的成功应用,为复杂环境下桥梁施工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双法控制:破解砼收缩缝难题
  针对合龙段混凝土易受温度应力开裂的难题,技术团队科学锁定最佳浇筑时机“黄金四小时”作业窗口。通过提前72小时启动气象追踪,严格把控低温窗口期作业,选择夜间气温稳定时段(凌晨3时至6时)进行合龙段混凝土浇筑及临时钢结构焊接,利用热膨胀系数最小的温度区间,最大限度降低收缩变形风险。
  此外,在混凝土中添加高性能复合微膨胀剂,通过钙矾石晶体生成反应产生适度膨胀力,补偿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将自由膨胀率精准控制在0.02%~0.04%范围内。经检测,合龙段混凝土表观零裂缝,超声波检测密实度达99.3%,远高于设计最低要求。“这三大关键技术形成闭合管理链条。”罗峥鑫介绍,“精准换重保障结构平衡,绳锯切割实现无损拆除,低温浇筑破解收缩顽疾。”
  同时,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开展BIM技术模拟推演,通过三维建模预判施工风险,优化工序衔接,确保施工安全。这一整套“组合拳”顺利攻克大跨径连续梁合龙技术难题并保障安全,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的目标。

  精品示范:智能建造的展示
  “项目的精品示范段是由荣家湾隧道出口、李家沟大桥、26号路基组成的,桥、隧、路基工程单元齐全,将集中展示五局智能建造水平,目前施工进展顺利。”项目常务副经理张世文指着“精品示范段节点工期”图纸说道。
  荣家湾隧道是高瓦斯隧道、标段控制性工程。项目部在隧道出口积极构建了智能管控中心,通过物联网、BIM+GIS数字孪生、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进度管控可视化、安全环保管控智能化、工艺质量管控精细化、智能装备管控集成化、人员调配信息化的数字协同管理,真正实现隧道施工智能化管理。
  在这段长约1.1公里的精品示范段“橱窗”中,集中展示了中铁五局施工工艺的最新成果:隧道工程聚能水压爆破技术、数字养护台车等18项智能设备和工装工艺;桥梁工程新型智能造桥机、空心墩装配式内操作平台等13项工艺工装;路基工程骨架机械刻槽、多功能锚杆钻机等10项智能设备和工装工艺。
  一系列智能化、可视化施工设备,推动桥、隧、路工程智能化施工,实现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胡狄 李林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