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铁上海局参建的成都地铁7号线、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广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型市政污水厂4项工程摘得詹天佑奖桂冠。
立足上海,中铁上海局自2010年成立起便始终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锐意科技创新,聚力科技创效。在过去的14年间,中铁上海局开展了多达606项的科技创新项目。先后荣获中国专利奖2项、詹天佑奖26项、鲁班奖2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7项。同时,其拥有国家专利1688项,软件著作90项,并且参编了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87项。从科技创效方面来看,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
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它推动中铁上海局发生了巨大的蜕变。企业从创业起步时“无资质、无市场、无资金”的“三无”基建“小白”,如今拥有铁路、房建、公路、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四特”资质,营销突破1000亿元、营收超过500亿元。
特别是2022年以来,中铁上海局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企业积极激活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技商大融合,这一举措使得科技创效年均复合增长率提升至31%。
科技创新“闪耀”
中铁上海局在铁路、桥梁、管网、地铁等基建领域开展科技攻关。依托京雄、郑济、巢马、北沿江等高铁项目,持续开展桥梁桩基、墩身、墩帽、梁体、桥面系等装配式施工技术研究实践。通过不懈努力,形成了核心技术9项,还研制出铁路墩梁一体架设成套设备,该设备被认定为中国铁道工程建设行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例如,京雄铁路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就面临诸多挑战。“建造同级别全封闭声屏障,在以往高铁建设中没有先例。”京雄铁路项目总工张腾飞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技术团队攻克了高速铁路降噪难题,开创智慧高铁绿色运营新局面。而且,通过时速350公里每小时高铁大跨度上承式钢混结合箱肋提篮拱桥施工技术研究应用,建成了目前跨度最大高铁无砟轨道拱桥——郑万高铁梅溪河特大桥。
中铁上海局在桥梁建设领域也不断突破创新。2021年12月30日,享有“刚与柔的结合、力与美的较量”美誉的柳州凤凰岭大桥正式通车,“中铁上海局建造”的荣光再次镌刻在柳江之上。在柳州的桥梁建设工程中,中铁上海局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突破“高大难新”建桥技术,建成主跨457米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拱桥——柳州官塘大桥,创下拱肋整体提升高度67.27米、整体提升重量5885吨、提升拱肋跨径262米三项“世界第一”。同时,攻克空间异型结构主塔毫米级安装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座空间扭转反对撑钢主塔公路斜拉桥——柳州白沙大桥。
在承建的污水处理工程中,中铁上海局承建武汉三金潭两座卵形消化池和上海白龙港八座卵形消化池,这两类消化池分别以其单体和整体规模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承建的昆明主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建设(二期)地下顶管工程,管径和顶距达到世界第一。而承建的上海白龙港南线输送干线完善工程,攻克了超大直径、超长距离和“S”形曲线顶进三大关键性难题,成为国内首个荣获鲁班奖的顶管工程。
从上海首条地铁施工起,中铁上海局及前身就专注于城市轨道交通建造领域,在这个领域不断发展进步,逐步成长为集设计、研发、施工、运维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施工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研发应用的“125米长轨排法一次铺设成型整体道床无缝线路施工工法”填补了国内空白。还首创国内预制钢筋笼轨排道床施工、地铁铺轨软线圈感应正火施工等多种工艺。其快速铺轨成套施工技术更是创造了29天建成整体道床24公里、焊接长轨29公里的国内铺轨最快纪录。并且,首次在国内采用机械法建造地铁联络通道,该成套技术荣获中国中铁科学技术特等奖。
技商融合做强
中铁上海局积极研发应用新材料并推动成果转化。如研发“盾无忧”系列产品(盾构施工用泡沫剂、盾尾油脂等),在降低成本方面成效显著,使盾构掘进成本每延米降低200元,材料成本每吨节约2000元,内部推广使用降低成本达315.5万元。另外,自主研制的“海强”牌速凝剂在杭温、柳梧等多个铁路项目推广,累计销量3.68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还有自主研制的新型光面爆破聚能管,其效果比传统聚能爆破要好,超挖量降低20毫米以上,混凝土超耗成本降低20%以上,使得隧道开挖综合成本每公里节约97.8万元,并且它的年生产能力可达1000万支,累计销售20余万套。
同时中铁上海局聚焦数智新技术实现技商融合。组建“数智信息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掌握了铁路轨道板(枕)智能化建造技术,在益阳、天门等地开展智能产线实践,成功形成一整套自动化关键技术,累计创效达3000万元。在武宜铁路项目首创“1×12”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平均日产能高达1728根/天,还研制出国内首台铁路沟槽盖板智能铺装设备,仅需90分钟就能完成1榀32米梁256块沟槽盖板铺装。
在研发智能装备方面,中铁上海局自主研制行进过程自动变跨铺轨机、电磁感应正火作业车等多种轨道施工设备,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其核心技术获中国专利奖等;依托上海地铁1号线钢轨更换项目研究应用相关技术累计创效1600万元;上海地铁18号线项目创新应用新型预埋承插式管片工艺,将拼装精度提升至1.5毫米。
中铁上海局从技术策划、服务、保障全链条融入大商务管理激活新质生产力。在过去的两年间,开展了18个A级技术策划并跟踪策划项目,通过策划创效9700万元。通过加强方案优化和经济比选,如平陆运河拱桥拱肋安装方案优化预计可降本2249万元。此外,中铁上海局注重推广应用策划,近两年来研发了“建筑工程保温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施工技术”等实用技术59项,推广应用“智能超灌监测仪”等四新技术64项,累计实现创效9130万元。在过去两年间,组织工艺设施设计内部取证考核5次,有200余人取得证书,内部设计承揽50项,节约成本566万元,内部测量承包产值3507万,节约成本1043万元,并且持续开展试验创效,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节约成本1.52亿元,降低各类检测成本1293万元。
近三年,中铁上海局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年均科研经费投入增长8%,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研发机制,技术研发专家团队达110人,技术创效23.4亿元,科技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逐年上升。
战略引领聚焦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铁上海局精心构建了“123456”目标体系架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这一规划犹如一幅蓝图,正逐步将创新驱动发展从战略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中铁上海局健全了以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科技委员会,这一举措优化了顶层领导决策体系。通过多种方式统领企业科技创新创效,例如制定“十四五”科技规划、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开展科技工作专题会以及建立“一对一”帮扶系列机制等。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内外部专家的智慧,建立了多系统、多类别两级专家委员会,让专家们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攻关中发挥参谋作用。围绕企业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完善了以五大研发中心、16个研发团队为基础的“1+5+N”两层两级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打造了专业化科技研发团队,汇聚了上海市、国铁集团、中施协、土木工程学会、中国中铁等各级专家超100人。
除了内部体制的优化,中铁上海局还注重打造高端平台矩阵,引领科创活力的充分迸发。充分利用众多平台优势,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中国中铁“十三五”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其下属14家子分公司也各具优势,拥有1个专精特新企业、8个省部级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中国中铁研发分中心、2个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以及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已有平台基础上,不断拓展专业研发机构,先后承建了安徽省高速铁路绿色装配式建造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技术研究中心。
中铁上海局在“十四五”期间已荣获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BIM大赛二等奖、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卓越工程一等奖等275项BIM奖项,且制定并推广了1项标准。聚焦“绿色建造”“专精特新”“两新一重”等新领域,深入研究运用BIM、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通过创新链深度赋能,全方位推进产业链创效。 曹俊松 郭乐